“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航拍图。李长宏/摄
安江农校。李长宏/摄
稻说安农
文/舒维秀
我是学林业的,不是学农业的。但却与安江农校有过几次“联系”,说来颇有意趣。
经历过没有吃饱饭的人,对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迎面大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是相当有感的。
挨饿的经历不忍细说。1976年杂交水稻在我们山寨推广,产量忽地上来了,生产队粮食多了,家家户户煮饭时,鼎罐里可多放几把米,少放些红苕洋芋麦子苞谷了。
从挂在堂屋神龛背的小盒子广播里,晓得了这杂交水稻是黔阳地区安江农业学校一个叫袁隆平的老师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父亲曾很有感触地说,袁隆平一有时间就下田搞科研,比我们农夫子下田时间还多。
不知是受到袁隆平启发还是异想天开,那年春夏,在木屋边的菜地里,父亲搞起了“杂交试验”,把四季豆苗杆嫁接到南瓜藤上,把麦子苗杆嫁接到黄瓜藤上,他讲,如果嫁接成功了,那四季豆结成南瓜大,麦子结成黄瓜粗,该有多好。“试验”结果当然是嫁接不成活,父亲潜意识里的想法泡汤了,他当不了第二个袁隆平。
我也曾想当袁隆平哩。大约是在公社中学读初二初三时的1980年前后,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寻找一种野生禾本科植物的公告,说是要用于杂交水稻研究,如今记不起那野生植物叫什么名字了。只记得袁隆平搞科研,是用野败搞成功的。多年来,我以为野败就是稻田中长的稗子,只不过是野生的罢了。以至看到“野败”二字时,还以为写错“败”字了。稗子,我们小时没少下田去扯过,生产队长每次安排活路时,对我们几个学生说,你们力气小,去田头扯稗子吧。稗子长得比禾苗高,田中显眼得很,只是扯起来有些费劲,它似乎在和我们掰手劲,我们劲往上扯,它的劲往下钻,没扯几蔸,已是腰疼手酸,扯出稗子后,几株捏在一起,从禾苗间拉出来,放在田埂上。这稗子也真生命力强,丢在田埂上后,日头晒了好久,才枯黄,有的没有死去,稗子杆折成一个弯,依然向上活着,还结出稗子籽。
我想当然地认为,报纸上要寻找的野生禾本科植物,应该和田中的稗子差不多。
于是那年春夏,一个农家孩子,在周末和暑假的时间里,利用上到寨子背后砍柴的机会,抬头望山,看哪处山上有可修枝的杉松树和可砍的杂柴,又低头看地,寻找那种稗子似的植株。秋天到了,长在路边的一种类似稗子却低矮得多的植株,抽了穗结了籽,那农家孩子把那植株掐下来,小心折入信封中,写上如今记不起具体地址的地址,在公社邮电所贴上八分钱邮票,投入绿色邮筒,寄往长沙。
时间在等待中又开学了,某天我收到了长沙寄来的信,说这不是他们要寻找的植物,而是学名叫什么什么的植物。还谢谢我对寻找野生植物的关注和行动。我心里一下子释然了,科学发明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全国好多亿人口,袁隆平仅止一个。
安江农校曾给我某种希冀的另一件事,是五甲寨老玉在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高考,就考上了安江农校。五甲寨是外婆家,离我们寨子,走小路约需一个多小时,现在通了公路,六七分钟车程而已。老玉和满舅基本同龄,高中毕业后回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经常来和满舅下象棋。那年老玉高考,书写了一项传奇,可能是思想高度紧张,也可能是被某道题难住了,数学那科快考完时,老玉突然站起身,双手把试卷撕碎了。监考老师过来想制止,却已经来不及了。
大家都认为老玉今年怕考不起学校了。没想到,他却在八月底收到了安江农校的录取通知书。大伙不胜唏嘘,要是不撕烂数学试卷的话,老玉稳上大学没点问题。
后来我每次去外婆家,满舅都以老玉为样鼓励我,攒劲读书,像老玉那样考出去,当干部,吃国家粮。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江农校曾搬到靖县,改名为湖南农学院靖县分院,后又搬回安江,直到又搬离安江,升格为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安江农校,偌大的院子,在奔流不息的沅江边,静寂了下来。
在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五十多年后,2025年金秋时节,我随“红网旅行团·五溪有约”采风团来到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园。古木掩映的红房子,刚收割水稻的田园,压枝的安江柚,袁隆平简朴的一层楼旧居,教学楼改成的纪念馆,甚至旧居前那两株茂盛无比的袁隆平夫妇手植桂花树,无一不在向你细说着这座校园的历史与辉煌。
安江农校所在的安江镇,位处怀化市东部雪峰山脉及其支脉所夹成的盆地中,这里四周群山耸峙,中间一坝平川,沅江从盆地北缘流过。地理位置上处于著名的北纬27度线附近。特殊的山川河流,自然气候,土壤条件,使这里成了“物种变异的天堂”。1961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内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水稻,一穗达到230粒,籽粒饱满,在稻田里仿佛“鹤立鸡群”。经过反复探索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这一发现,激发了袁隆平的灵感,他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艰难历程。安农,袁隆平梦想起航的地方,杂交水稻的发源地。
1964年到1965年,袁隆平顶着烈日,检查了十余万株稻穗,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65年,他完成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首次提出利用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方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经过三千多次试验,没有把设想变为现实。寻找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进行远缘杂交,可能是成功之路。1970年,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铁路桥下的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野败”,就是雄性不育野生稻,以此培育出200多粒种子。1973年,三系配套方法取得成功,标志着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了杂交水稻。
如果1961年7月袁隆平没有发现那株天然杂交水稻,那么杂交水稻的研制发明历史也许会被改写。历史没有如果,高庙遗址博物馆中那粒7400年前的稻谷颗粒,冥冥之中,预言了这种结果。
安江农校坐北朝南,汤汤沅江从校园北门外流过,对河右边不远处一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台地上,明朝时期建有庙宇,因庙建在高处,后人谓之高庙。1991年以来,对高庙遗址有过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白陶残片上,有7800年前的凤鸟图纹,有7400年前的稻谷颗粒,而且仅止一粒。这些发现,得出了“高庙文化,长江流域文明之光”的结论。也表明了神农炎帝在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能结果子的“草”(禾苗),经过试种,收获了大量谷子的传说,并非仅仅只是一个传说。中国最早的白陶罐上,纹绘有中国最早的凤鸟,罐里盛着七千多年前的稻谷,让人不得不对安江肃然起敬,长达七千多年甚至上万年的水稻驯化种植历史,到了袁隆平时代,是应该来一次较大的物种变异了,为了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在安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凤起高庙,“上下一万年,古今两神农”,天下人共景仰。
为祈求沅江安澜,先人把沅江边兴起的这个镇子叫作安江。安江镇上的这所学校,叫作安江农业学校。简称安农。历史似乎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闭环,杂交水稻从安农发源,因之天下人有了饱饭吃,安稳了农民,也就安稳了农村,安稳了天下。
在科学的探索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杂交水稻的研制发明,只是数千年水稻种植史上的一个成功逗号,更远更久的探索,依然在路上。在杂交水稻纪念馆,那张杂交水稻全球推广种植分布示意图显示,目前杂交水稻还没有推广种植到欧洲、澳洲、俄罗斯、加拿大和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东部分国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这也许是新探索新研究的一个新出发点。
当代神农袁隆平要解决的是“吃得饱”的问题,而“吃得好”问题的解决,依然需要有袁隆平执着而坚持的毅力和韧劲的新神农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的不懈奋斗,用双脚写在大地上的论文,会结出人类需要的又一粒种子。
作者简介
舒维秀,侗族,湖南新晃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会员。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求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芙蓉》《散文选刊》《湖南日报》《贵州日报》《湖南散文》《怀化文学》《湘潭文学》《怀化日报》《边城晚报》等报刊杂志。有散文入选《人民日报》等编辑出版的选本并作为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
来源:红网
作者:舒维秀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