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范良君:是抚慰,更是景仰

来源:红网 作者:范良君 编辑:施文 2025-04-22 14:12:4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422103022.jpg

是抚慰,更是景仰

文/范良君

漫步长沙,从南到北,走东往西,会有这样一处文化景观,始终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她,就是湘江大道中段与西湖路交汇处的杜甫江阁。

面朝湘江,橘子洲就好似她胸前一条被人双手捧起的绿色缎带,绿荫掩映的麓山古寺、霞光披肩的爱晚亭、静穆庄严的岳麓书院,尽收眼底。沿着回廊,转到湘江大道这一边、沈鹏所书“杜甫江阁”匾额下阁楼正前方千多米处,是“星光闪烁”的天心阁,南面一点,学生琅琅读书声会传入你的耳畔。东北方向,青砖黛瓦的贾谊故居、微波荡漾的清水塘,令人魂牵梦绕;湖南博物院熠熠闪亮的锌材屋面下,马王堆汉墓文物令人叹为观止。一旁,与潮宗街相邻的西园北里,在朝你颔首致意。劈波斩浪、湘江北去,杜甫诗中的“铜官渚”与大江西岸的靖港古镇一桥相连,交相辉映……

杜甫江阁,长沙众多文化景观中的“制高点”,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栽花?

有史为凭: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潭州爆发臧玠之乱,杜甫先逃难至衡州,后去郴州投奔舅父,船至耒阳,被洪水所阻,不久,回棹潭州。贫病交加的杜甫因长年逐水而居,宿疾转剧,风湿缠身,上岸租佃楼,自称“江阁”,卧病其中。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漂泊流离。755年,杜甫正当壮年,就遭遇安史之乱,一度被叛军俘获,好不容易逃脱,在朝廷谋了一个官职,48岁时,因遭到猜忌,弃官而去。在成都,约两年,一度避乱于四川三台、阆中等地。52岁时,好友严武为其寻到一个职位,又没能干多久,严武不幸早逝,杜甫为避其死后发生的兵变,举家离开成都至夔州。768年,57岁的杜甫离开四川,开始了他漂泊湖北、湖南,人生最后的旅程……

好在湖南,尤其长沙,没让杜甫伤心。初到长沙,船舶停在西湖港,杜甫寄居舟中,附近的驿楼是杜甫相会、送别友人的地方。杜甫生前最后一次流寓长沙,在小西门外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木楼房舍,就是而今杜甫江阁之所在。

在长沙、在江阁,杜甫不乏朋友。刘十弟、苏涣、李龟年等,与杜甫往来颇多,均被杜甫视为知己。《重送刘十弟判官》里,杜甫毫不掩饰对朋友刘十弟的喜爱:“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并希望来日再与朋友相逢在这驿楼。“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鱼商市。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在《呈苏涣待御》诗里,杜甫写到:苏涣与自己住在“定王城”(指长沙),经常在药铺、鱼市那里相见,有时候一起坐轿子到城北玩耍,还相约去往城南,坐在低矮的椅子上看农夫种田。诗里,杜甫祝愿朋友尽快成就一番事业:“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传世名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唐廷音楽机构“梨园”的首席乐师,因安史之乱流落湖湘。杜甫与其在长沙相见,感慨万千。诗中,杜甫以生动、精炼的语言,一个“岐王宅里”、一个“崔九堂前”,刻画了唐帝国曾经的强盛、繁华 ,与“落花时节”俩流落他乡人的相逢,形成巨大反差,对唐帝国衰落的慨叹,忧国忧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长沙山水的美,让杜甫一时忘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酸楚。长沙北面的乔口是杜甫进入长沙的第一站,他很快就被那儿的美景所吸引。《入乔口》诗中 “树密早蜂乱,江泥轻燕斜”,是对乡村美景的真实写照。乔口过来一点,就是铜官,这天午后,突发大风,杜甫在船中见左岸房舍密集,烟雾缭绕,连忙叫船夫系缆绳落帆,拄杖走向山野。正是春播季节,杜甫以为农夫正忙着火耕水耨,写下《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阴差阳错,杜甫记录了陶瓷业发达时期铜官窑的繁盛、兴旺景象。

相传,铜官人在铜官渚曾修建“守风亭”,上刻《铜官渚守风》,以纪念杜甫铜官之行。

杜甫对岳麓山,这南岳之“足”,充满了喜爱,一度产生把长沙作为自己的安居养老之地的想法:“曾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依止老宿亦未完,富贵功名焉足图。”好一个“今幸乐国养微躯”!

在岳麓,杜甫还欣赏到好友李邕撰文并书的《岳麓寺碑》和宋之问在古麓山寺的题壁诗,见字如面,不由唏嘘。

长沙给了杜甫短暂的安逸、快乐,杜甫回报长沙人民的,是他的诗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在三湘大地上创作了100多首诗歌,写给长沙的,就有55首,在好几首诗里,他按尚未将长沙改为“潭州”前的旧称,依旧是“长沙”:如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发潭州》)、“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重送刘十弟判官》)、“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入乔口》)等。

清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长沙就有文人、名士提出为杜甫修建江阁、诗碑,立塑像,以告慰诗圣;此后,这种呼声一直没有停歇,直到2002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担起了这一重任。

杜甫江阁是湖南最大的仿唐木质结构,建筑面积4640平方米,主阁高32米,共7层。

江阁东临湘江大道,入口前为广场级踏步。西面面向湘江、主体建筑距湘江堤边5米。底层有露台飘于湘江之上,宽达5米。江阁南北的曲廊连绵近二百多米,挽手亭阁数座,其中六角亭:栗瓦重檐,翼角十二,恰似欢呼雀跃孩童的手,灵动、秀美;亭中有碑,记述修建杜甫江阁的缘起和经过。

杜甫江阁面朝橘子洲的正前方,是烟花燃放点,整座长沙城最佳烟花观赏地,非杜甫江阁莫属。如果把烟花观赏场地比喻为一座大型体育场,32米、7层的杜甫江阁,就是主席台,烟花燃放之时,天上百花齐放、水中花团锦簇,甚是壮观,其时,杜甫江阁一票难求。杜甫江阁落成至今,橘子洲的烟花燃放不下百次,我还未获得过一次在“主席台”观看烟花的机会,诗圣杜甫显然比我幸运。

杜甫江阁里一概杜甫的诗不说,江阁外的草坪、花池里的石碑、临江的石栏、江阁两侧的庭阁、回廊上的廊柱,皆是杜甫的诗歌。书写者,有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还有湘籍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史穆、李立等。

江阁第四层是“诗圣杜甫展示馆”,正中央人物造型身后,是一可开可闭的大屏幕,有视频在循环播放,展现的是杜甫在长沙邂逅李龟年、当场赠诗的场景。屏幕上的杜、李,真人一般大小,通过二人抑扬顿挫唱和《江南逢李龟年》,令观者如身临其境,不由对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悲惨结局发出深深叹息。

江阁一楼大厅四周,所有介绍杜甫生平的内容,一概都是视频加语音,无需辛苦讲解员,观者就可清晰了解到许多细节,这是我过去来杜甫江阁,没有见识过的。杜甫江阁仍在不断提高、改进,为让游客更多、更好地了解杜甫。

二层“诗圣杜甫纪念厅”正面是杜甫塑像,杜甫身后是一张《杜工部潇湘行迹图》,两侧画框里,闻一多、鲁迅评介杜甫的文字一时间让我耳目一新,品味良久。

古往今来,有关研究、介绍杜甫的文字不胜枚举: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这是传统的、公众普遍认可,对杜甫的评介。

闻一多对杜甫的介绍简明扼要: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的是: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闻一多话里,不提李白、李商隐、杜牧,因为,在中国诗坛,值得一提的大诗人,除了他们,还有许多。闻一多的话,分量之重,大大超过前面所说那“传统的”对杜甫的介绍。

大文豪鲁迅,他的话含蓄、也“艺术”。他用陶潜的“远”——“暧暧远人村”,焉能不远?李白的“高”——“黄河之水天上来”,焉能不高?来衬托、凸显杜甫与人民大众、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寓意深远,生动、形象。

杜甫塑像前的我,记忆里,刚刚发蒙时,我跟大我十岁的舅舅学读的第一首杜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还想起高小时,笔记本上,我抄录的第一首杜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不会忘记,读初一时,我用自己午饭钱买的《杜甫诗集》,翻开书就是《望岳三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更难忘,语文专业的我,毕业论文的选题里,就有号称“诗家之绝唱”、杜甫的《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对于杜甫晚年诗风的苍凉沉郁,我似刚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杜诗里少见的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且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及其老也,练习书法,我临帖选择的,是号称杜甫旷代之作、“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对于杜甫,我充满景仰,永远。

范良君,1947年出生,湖南常德人。14岁时辍学,进入工厂当学徒工。1982年考入广播电视大学,1985年毕业于该校“现代汉语”专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起,先后担任湖南省一家省属国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2002年提前离开国企,加入民企行列,至今。上世纪70年代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杂志,出版有儿童文学集《神奇的写字板》,散文集《心系药业》《药颂》,游记集《还愿西欧》《域外行吟》《峡湾短笛》《目标南极》等。

来源:红网

作者:范良君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8/66/148937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