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林风:南岭随笔

来源:红网 作者:林风 编辑:施文 2025-04-09 12:10:31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千库网_唯美清晨森林云雾缭绕风景_摄影图编号202094_副本.jpg

南岭随笔

文/林风

永州往南百余里,便进入重峦叠嶂的南岭地区,而蓝山,则是这片崇山峻岭中不起眼的一座城。

我曾于春日里在此漫步,青天碧落之下,四周的山围成一个圈子,远山衔着雾霭,蒙上一层轻柔的薄纱。往山下看,一大群白鹭在这里盘桓,它们有的嬉戏于水田,有的翱翔于碧空,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那鸟儿甚是胆大,见到劳作的村民并不害怕,舒舒缓缓地走着,甚至还有意靠近,似乎与农人是许久未见的“故人”。而农人呢,也不嗔怪,只静静看着,有时看得入神,竟忘了手中的农活。即便是佝偻着身子、专注于春耕的老人,此刻也愿意从泥淖中短暂抽离出来,享受着自然生灵的馈赠。原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样动人心旌的景象,也只有在南岭深处,最容易体会得出。

南岭的山不算奇崛,但比较清秀,往往立冬之后依旧苍翠,树叶经秋而不败。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则可见到迁徙的候鸟成群结队飞越山头。它们或排成“V”字形,或排成“人”字形,又或排成一字型,变幻莫测,引得你不由驻足,静静坐在窗前,贪婪地欣赏它们的表演。有时候看得累了,想揉一下眼睛,可就这一眨眼的工夫,那群曼妙的“精灵”就消失在某片丛林深处。当你正为刚才的错过而叹惋时,另一群长途跋涉的候鸟又慢悠悠地闯入你的眼帘,原来,遗憾的结尾是另一番惊喜。

这种惊喜有时也发生在夜里。闭上眼睛,想象着一轮弦月当空,抚慰着疲惫的大地,黑云在空中游走,向人间投下稀疏的月光,一群迁徙的候鸟轻轻从头顶掠过,高昂而厚重的叫声,时不时惊起村子里的几声犬吠。动静之间,沉沉夜色仿佛被注入灵动的气息,深入心魄。

所有的人都说,它们是从遥远的北边来的。可北边是哪里?河南,河北,黑龙江,抑或更远的西伯利亚?没有人能说清楚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没人知道跨越几千公里的路程需要多长时间、多大勇气。它们也一定经历过冷酷的风雨,满路的尘霜,也曾跨越江河、俯视高山,累了,就停在这里栖息,这里没有鼎沸的人声,没有嘈杂的闹市,这里山很清,水很绿,秋天来得很晚,日子过得很长,炊烟升得很慢。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南岭的山接纳了一群又一群迁徙的候鸟,温情地呵护着它们,而南岭深处的人们,对此并不诧异,依旧若无其事地生活着,绝不会因为它们的到来而有所排斥,有时在丛林或者水田里相遇,村民也不忍惊动这群美丽的生灵。在这里的人们看来,人与自然绝不会相互抵牾,反而更像是相互成就。

前段时间,蓝山为不致候鸟迷失方向,熄灭了广场灯光和部分街道路灯,为候鸟迁徙让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短短几年间,过境蓝山的候鸟从过去60余种增加到了100余种,数量从200多万只增加到了350多万只。这成绩着实激动人心。朋友介绍说,近年来,蓝山成立了不少护鸟队,不少群众自发加入其中,每到候鸟迁徙时期,护鸟队员们集体行动起来,有定点执勤的,有夜间巡逻的,也有宣传政策的,大家分工合作,竟让静谧的南岭深处突然变得精神矍铄,涌出潮水般的鸟鸣,格外热闹。

我有时在想,究竟是怎样的执着支撑着它们一路的颠沛流离,好在南岭深处的这片净土和人们,为这群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客人”,准备了茂密的丛林、潺潺的溪水,供这群精灵自在憩息,就像温婉的江南水乡细细款待每一位北方“游子”,轻轻掸去满身的疲惫和风尘。但它们的脚步却不止于此,也并不会在此贪图享乐,它们还将往南,往南,再往南,一条条迁徙的弧线一次次在中国大地上划过,穿越历史的烟云,这是多么辛劳又多么浪漫的故事。

这些年里,我去过不少城市,大多灯火璀璨,绮丽非常,但长时间沉沦其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是灯红酒绿的闹市里少了清幽的小巷与书房,水墨弥漫的江南里少了三月的春雨与梨花。我思忖日久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如今,我找到了答案,正是少了点细语般的虫鸣,吟唱般的流水,少了点广袤的丛林、南迁的候鸟和灼灼的桃花,而这些,竟都蕴藏在这座不起眼的南岭小城中,自然的灵动将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赋予了更为生动的诠释。

林风,本名刘林,湖南祁东人,蓝山县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林风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8/91/148548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