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了一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
——阅读《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有感
文/曹荣琪
好久没有读到如此精美的书籍了,阅读《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宛若无意间闯入了一个旗袍的世界,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掩上书本,细腻、扎实、透彻、厚重四词绽放在这趟美妙阅读记忆之中。
细腻。细,细腻,是我读这本书产生的第一种感觉。《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从旗袍的形制结构、色彩搭配、装饰细节、面料质感到技艺技巧、审美哲学、造物思想、文化情感等多维视角,深入剖析了旗袍这一时尚文化经典。作者在“深入剖析”上下了细致功夫,呈现出了“引人入胜”的佳境。比如介绍旗袍立领的多变装饰设计,不但介绍了旗袍立领装饰设计、立领装饰线迹设计、领宽领高的变化、立领造型拓展设计,还细化了每一种类,如旗袍立领造型拓展设计,就细化至方领、凤仙领、连身领、水滴领、不对称花领、水滴领变形式、水滴领重复式、连身领变形式。再比如,在阐述“旗袍纹样的装饰主题”时,作者介绍了花卉、抽象几何、动植物、特殊(复合)主题纹样。没有想到的是,在介绍这四类纹样时,作者又图文并茂介绍了每一种纹样,如介绍花卉主题纹样时,详细描述了牡丹纹、百合纹、菊花纹、梅兰竹菊纹、玫瑰纹、碎花及团花纹、几何花卉纹、叶子花卉纹、蒲公英纹、大丽花纹、菠萝花纹。这对读者来说,已经很详尽了,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就某种纹路进行了细化延伸,如介绍碎花及团花纹时,细化介绍了折枝碎花、条状碎花、松散布局碎花、缠枝碎花、花瓣碎花、放射状碎花、简形碎花、“留白”式碎花、碎花组合式团花,真有一种曲径通幽、大开眼界之感。这样的细腻,每章都有。正是这样的细腻,引领读者饶有兴趣地从“民国旗袍时尚背景与历史价值”读到“传统旗袍结构规制与装饰艺术”,再读到“现代旗袍时尚设计与风格体系”,直至读完“现代旗袍定制设计与品牌塑造”,收获到的不仅是美好体验,还有专业学识、眼光境界。
扎实。实,引经据典翔实、专业素养扎实,是我读《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时产生的第二种感觉。作者整理研习来自民间田野、中国丝绸档案馆、广州博物馆等数千件馆藏旗袍传世实物,对其中代表性旗袍的造型、装饰、材质、色彩、结构及裁剪工艺等进行考释和提炼,形成可供设计转化的优秀基因库。用心端详这座基因库,就像走进了旗袍的文字和图形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引经据典的美好,让人心里踏实、信服。比如,在阐述旗袍文化和时尚设计时,作者引用《吉安县志》记载:“妇女在昔衣短而袖大,并加缘饰;今无缘饰,而袖亦渐小,更有效旗妇御长袍者。摩登女则衣欣长,而袖短至肩,裤短至腿。学校女生裙尚青而高系,下于膝者仅寸余,又非若旧妇女之裙垂抵舄,色红而丝绣烂缦(漫)矣”,很详细地说明了衣袖型的结构变化基本呈现由长至短、由窄渐宽再渐窄的规律。再比如,引用《玲珑》社评:“在昔妇运未发达时代,妇女皆深居闺阁之内,初无交际可言。及世界文明,女子解放,于是国中有识女子亦多有从事社会活动。”此时的服饰“宽袍大袖、起居颇嫌不便,尤以旅行为最而工作之不适宜。”随即,作者又引用了江问渔在《民生》杂志第一卷上“‘现在平民主义大倡,阶级制度和思想,是绝对不容存在了’,并以人为本提出经济、卫生、朴实雅洁、简易轻便四个服饰改良的标准”。让我信服的,还有作者的专业素养,整理出来的民国日常旗袍中对西式元素的采纳,图像、创新要点、文献记载结构特征、时间无一不显示着作者对旗袍研究的专业性,尤其是其中13个不同时间点的图像描绘、文献记载结构特征的梳理、比较,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透彻。写得透,通透,是我读完这本书产生的第三种感觉。读完后,对旗袍的前世、今生、未来发展很是清晰。“旗袍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在展示女性曼妙‘美’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遮掩了其中过分的‘性感’……这种美并非由紧紧的衣身束缚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典雅高贵……旗袍就像是一种女性的修行,它是东方文化在服饰上的杰作,是含蓄的民族性格的生动体现”。第46页上这段文字,把旗袍的出现和盛行的原因讲得合情合理、深入浅出,“随着时代的深刻觉醒,女性更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所向往的未来,不是以女人的身份和资格去行动和主宰一切事物,而是追求人类本性的自然绽放……旗袍的出现和盛行正是呼应了那个时代的女性需求。”透彻基于逻辑,《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处处闪烁着逻辑的智慧光点,书中采用的许多思维图表就是逻辑运用的范例,如第261页上“时尚定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这张图,把传统文化中服饰定制(结构、色彩、纹样、材质、工艺、服务、时尚、生态、理念、情怀、价值),与现代文明中现代生活方式(质感、造型、技术、自然、安全、尊重、健康、生态、精神、艺术)的内在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层层递进的逻辑,在“品牌情感叙事”这一节,阐述得真好:以品牌讲故事→用故事树形象→正形象立价值→高价值传文化,层层递进的旗袍品牌情感化叙事方式,使消费者从认识品牌、了解品牌、喜欢品牌、支持品牌,最后建构起对品牌的高度认同。而我们读者沿着这种通情达理的逻辑,对旗袍文化透彻认识后,产生对它的喜欢又何尝不是这样水到渠成呢?!
厚重。厚重,文化的厚重,是我合上《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后产生的第四种感觉,也是最为深沉、振奋的感觉。写的虽然是旗袍,但散发的却是文化的芬芳。作者以旗袍为案例,立足设计学,结合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学科,立足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两大维度,从理论阐释和设计实践两个层面构建“中国风格”时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时尚产业发展现状,塑造、引导时尚生活方式与穿衣哲学共生下的中华“衣文明”体系。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和合共生:现代旗袍时尚设计的思想理念”的阐述——旗袍设计与装饰的共生:器饰相“合”;旗袍功用与形式的融合:物用相“合”;旗袍文化与品调的交汇:天人相“合”,真实、形象、精妙。作者还借用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强调“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对传统文化“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这种理性态度令我感佩。近年来国际“中国风”和国内“国潮风”兴起,“国风”“国潮”“新中式”等时尚流行及相关产品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为此,作者在书中着重推出了“丝路狂想曲”“曲水流觞”“别有洞天”“牡丹亭”“中国红”“素锦”等旗袍定制设计,阐述了京派旗袍、海派旗袍的品牌特点,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务实之举。我认为,本书作者撰写出这一兼具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实践效度的著作,就是在履行这种使命。
感谢崔荣荣、王志成两位作者,用《旗袍文化与时尚设计》,为我们广大读者推开了一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
曹荣琪,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通州区委党史办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曹荣琪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