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肖飞:湿地野草亦精彩

来源:红网 作者:肖飞 编辑:施文 2024-09-11 15:31:37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5d2aa684c37d2_副本.jpg

湿地野草亦精彩

文/肖飞

老家有一块较小的湿地,面积不大,只有几百亩,原本是耕地,后来因家乡的洪波河发了一场大的洪水,使河流改道,耕地变成了湿地。早些时候,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洪波河畔原来那种植水稻的几十亩良田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湿地,觉得十分可惜。当年大集体的年代,我曾经与大人们一起,在这块耕地里干过诸如插秧、除草和割禾等农活。

这块耕地的较高处,我们称之为“堆老上”,这个地方有我们家的几块自留地,夏秋季种植辣椒、茄子、豆角以及瓜类等蔬菜,冬季种植白菜、萝卜等。不过现在都化为乌有,变成了湿地。

老家的村民大多数人不知道“湿地”这个词的概念,几乎没有人称这个地方为湿地,只知道这个地方原来有块面积不大约三四亩的“博泥窝”,后来因洪水泛滥,河流改道,原几百亩耕地变成了毛草地和“博泥窝”。使得“博泥窝”的面积增大了许多。“博泥窝”是老家人的土话即沼泽地,也是湿地。泥层很厚,人陷进去很难拔出来的地方。我对这块“博泥窝”十分熟悉。少儿时期,记得有一次,我与几个小伙伴们在“博泥窝”边的田埂上捉蜻蜓,追逐中,有一个小伙伴掉入了“博泥窝”。面对此情景,大伙儿都很着急,因早些年生产队的一头大水牛误闯入“博泥窝”,大水牛急于逃生,拼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尽管社员们想办法将其救上来,但终究因大水牛体量太大,无法获救,最终被泥浆给淹死了。

我们尝试了几个办法去救掉入了“博泥窝”的小伙伴,比如用裤腰带、用稻草拧成绳子都不成功,裤腰带短了,稻草拧成的绳子也断了,大伙急得想哭。我们一面想方设法救人,一面在广袤的田野上高喊“救人呀!救人呀”。一个性急的小伙伴试图用路边一块被人废弃了的小木板,他的一只脚踩在小木板上面,手已经接触到了掉入了“博泥窝”的小伙伴,谁知道,他刚要拉那个小伙伴时,结果被这位掉入了“博泥窝”的小伙伴也拉了下去。我很着急,两条人命啊!赶紧看向四周,寻找其它可以救人的东西,哎!有了。不远处的菜地里有个新搭起的瓜棚,瓜棚上有几根八九米长很粗的楠竹,我飞快地跑到菜地里,从瓜棚上拆下一根楠竹,递给在“博泥窝”里挣扎的两位小伙伴,他们奋力抓住楠竹,我们在岸上负责拉扯,经过大伙儿一番的努力,终于爬到了田埂上。他们得救了,我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事后,我们回家都不敢同大人们提起这件事,害怕会被大人们痛骂。

尽管有小伙伴们掉进去的不愉快事件,我对与之相邻新增加的这块湿地依然感到好奇。有一年夏季的某天早晨,我趁回老家看望父母之机,饶有兴趣地来到这块新增湿地的跟前,当看到眼前的景色,曾经不愉快的记忆便烟消云散了。这大片的绿油油芦苇、不知名的野草、水草,不只为我准备,简直是天造地设的油画,它遮蔽了纵横的沟垄,藏掖起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湿地秘密。这里空气潮润、清新,饱含着芦苇、水草的清香。太阳刚出来时,雾气还没有散去,水面上、草丛里,缭绕着一层轻纱般的薄雾,淡如云烟,虚无缥缈,柔柔的薄薄的雾气使这块有了朦胧的美。白居易的《首夏》“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这首诗将夏天动植物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似乎就是描写这块新增湿地的情景。

事实也是这样,呈现在我面前的湿地,是野生水鸟、野鸭的天堂。它们把家安置在水上天然的青纱帐中,成片的茂密的芦苇丛,随处可见到它们精致编织的鸟窝。这里白鹭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鸟自由飞翔,鸟鸣声声。芦苇丛中野鸟出没,湿地水域是它们广阔的游乐场。望着空中飞翔的水鸟、白鹭,水面上戏水的野鸭,水中游弋的各种鱼类和水蛇,听着湿地草丛中的虫鸣,让我怎能不陶醉其中。走到绿草之中,静下来,体察着旷野被这些无尽的绿色浸染所挥发的独特况味。当那暖风裹着湿地原始的气味,在湿地上空飘荡,没入其中,就被它们包围,我大口呼吸,舒适得近乎窒息。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我去过许多湿地。如杭州西溪湿地、闽江河口湿地、洞庭湖湿地、安仁永乐江国家湿地公园等,由此对湿地的感悟较深,它们有着绿色的外衣,更有着博大的胸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开展纪念活动,每年有一个主题。201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警示人们,城镇湿地将对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做出重大贡献。城镇湿地能够使城镇更宜居,它们可以减少洪涝灾害,补充饮用水,过滤废弃物,提供城镇绿色空间,并且是居民的生计来源之一。我从内心深处十分感激那些为“湿地”立节的人们,敬佩他们为保护我们这个地球所作出的举措和贡献。

以前我对湿地的了解,只限于在中学时代的地理课那种概念性的理解,并没有真正明白湿地的内涵和作用。真正对湿地有了关注,是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和大地震,这次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造成了十多万人死亡,有可能是世界近两百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这次震惊世界的大海啸过后,一些专家撰文发表看法,说“人类对海洋及滩涂的过度开发,是导致海啸的成因之一。”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我知道,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致使环境在流泪,文明在滴血。如海岸线上的大片湿地,相当大的面积被人类“改造”了,有的湿地被改造成滩涂搞水产养殖,有的搞房地产建别墅或楼盘等,过度的做法,其结果是十分可怕和凄惨的。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湿地在社会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只是看到了良田名花的作用和美丽,也注意到了湿地野草的精彩。那幽静且飘溢着一股淡淡香味的芦苇,那充满野趣与活力的各种野草,还有与此有关联的各种动物,共同造就了湿地的精彩。闲步于此,让人瞬间放松,烦恼琐事都抛在脑后。

有道是:回望处,道法自然昭示着文明的基准。老家是鱼米之乡。洪波河畔,十八都这个湘南盆地里有一块湿地,湿地长满野草,在这周边广阔的稻田里,有无数株稻穗,它们都寄寓着自然的情怀。让湿地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让各种生物链能够得以良性循环,让野草、乔木和灌木等植物自由生长,它们带来的回报是沁人心脾的空气,令人迷恋的风景,以及有着独特魅力的大自然能量。看,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多么精彩。

肖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红网专栏作家。有数百篇各类文章散见于《参花》《湖南散文》《联合日报》《中山日报》等全国各种报刊,数十篇获省、市级奖励。著有散文集《春雨知时节》《旷野里的露珠》《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等。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肖飞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43/55/142600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