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潭边
文/尚勇
一
天眼潭,不仅仅是一口潭,它绝对是武陵山中千古地质之谜。水利专家来过、地质专家来,央视地理栏目组也来过,但谁也没有说出过二五一。潭面幽深碧绿,色彩随着晨昏光影不停地变幻着,时而明亮活泼,时而深邃迷离,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名贵豪横的猫眼石,令天下人为之迷恋。
说来也巧,毕竟是边境之地,潭水的周围是张家界市的八大公山、恩施州的七姊妹山和湘西州的大灵山,每座山都是山的王者,谁都有可能是天眼潭的血脉至亲。本地人却想事不同,偏偏说它是“智慧之鸟、太阳之神”乌鸦的眼眸。环潭一半是阡陌沃野,一半是绿树人家。人家约三五户,均在潭边新建了小洋楼,小洋楼后面是几幢依然上好的老木屋。生活在天眼潭边的人家,因为门前的天马山,屋边的绿水潭,随便拣几个离奇的传说,就能把南来北往的客官迷个五迷三道,久久不愿离去。天眼潭,是与他们祖祖辈辈相依相存、却永不交底的陌邻。
晚饭后,暑热褪去。一个土家阿婆搬一个小坐凳,从后面的老木屋分离出来。她和老木屋一样苍老,和小坐凳一样,泛着灰白的颜色。她的身形有些佝偻,脚步有些蹒跚,来到老屋前那座小洋楼的院坝里,只身对着天马山坐下。她叫姚翠翠,一直生活在天眼潭边,再过两年,她可算是潭里的八十老鲤了。她小心翼翼,抽出腋下的蒲扇,一时扇风,一时扑打野地飞来的蚊虫。是的,终于要出伏了,空气里有她喜欢的三木药材气息,还有垄地里苞谷、黄豆、落花生新熟略带草木生腥的气息,一丝一缕,真好闻。它们来自不同的丘块和场院,翠翠阿婆闭着眼睛都能分得清场。蛐蛐的叫声和蛙鸣混合在一起,像潮水一样,一浪一浪涨起来,又一浪一浪落下去。毕竟在天堰坪坐了这么多年了,阿婆成了这里的土地菩萨,她掐指一算,咦!今晚是个亮夜头。
果不其然,入夜后,整个村子、庄稼地、树林子都浮起来一层天光,半明半昧的样子,三五步之内可认得人。特别是身边的天眼潭上,有几盏萤火游动,引得潭水里的老鱼跳波,粼粼波光让夜色更加静谧。老屋前的小洋楼是儿子的,姚翠翠和老伴葛平州住在老木屋里,正好躲着秋老虎,堂屋里接地气,或是靠近天眼潭的缘故,阴凉舒适,滋生着青苔,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那种。老屋里并排放着两口寿材,棺盖上搭着胶纸和麻袋,细伢儿晚上不敢到老屋里打闹,都聚在小洋楼里看动画。在翠翠的眼里,老屋、寿材连同身边的潭水,都是让人心里平静舒适的所在。
不知什么时候,老伴葛平州拿来一个小马扎,悄然坐在坪坝的夜色里,一副若即若离的样子,像个陌生人。年轻的时候,葛平州在召市区粮站工作,他想带着翠翠去镇上做生意。翠翠嫌镇上的河水远不及天眼潭水,不肯跟着夫家去。葛平州跟她怄气,两三个月不回家也是常事。翠翠是个不肯低头的人,她守着天眼潭,用心侍候老屋边上的土地,耐心把几个伢家盘大。后来,老葛从粮食部门买断工龄下岗了,就屁嗖嗖地跟着翠翠在老房子里住,没有了往日的神气。今日白天,老葛跟过路人讲,他有退休工资,不算是天堰坪人。翠翠阿婆一个下午都没有鸟他,到坪坝里乘凉来,也没邀他。阿公阿婆各人想着各人的心事,只有蒲扇声和天眼潭的老鱼跳波声不时打破平静。
鸡上树立定,狗趴窝卧稳。一道清幽的月光从天马山白岩壁的后方升起来,照亮了“湘西屋脊”大灵山。相对着一千七百多米海拔的灵山,天马山就像是它翘起来的一根脚趾头,又矮又小,无足轻重。翠翠阿婆稳坐在坪坝里,漫不经心地赏着月,也看着身边的天眼潭。她总是头也不回,不肯回头看看背后的大灵山。其实,她正眯着眼,向着天马山的石壁久久凝望,看着月亮一点点升起,一点点把岩壁上的“天马”照亮,看着神马扬鬃奋蹄,伸长脖子到身边的堰塘来喝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翠翠阿婆读书不多,不会讲这些雅气的话,但她一直活在这句话的意境里,天马山不老,堰塘不老,翠翠阿婆却慢慢老了,她眼看着天马山上的庙盖了又拆,拆了又盖,如今又是新崭崭的。只要是有星星有月亮的日子,翠翠就这样开心乐意地对着天马山,守着天眼潭,也守着堰塘边的老屋和果木,任额头起皱,故事生锈。她不时转头看看老伴,心里忍不住讥笑,心想自己一辈子硬气,从来受不得半点作践,更没有在老伴面前丢个低。翠翠曾讪笑过老伴,你就是天马,也要到我这口潭里来喝水;你就是成精的老鲤鱼,跳到半空中,也要落到这口潭里。翠翠早就把自己化作了一池碧水,融进了天眼潭。
二
翠翠一把捞篼,在天堰坪是出了名的。她甩着头上乌黑的辫子,绾着裤脚,每天早上绕着天眼潭捞上一圈,青虾小白鱼就是一瓷盆,焙红晒干,每场到乌鸦河街上卖一回,比葛平州的工资有多无少。这口天眼潭,是她讲话做人的底气所在。
姚翠翠的生养地叫乌鸦河,是大灵山下的一块盆地。因为盆地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乌鸦,再加上一条从湖北宣恩流来的河流,从盆地里穿过,使这只神鸟变得更加灵动俊美。人们就把这条河和这块盆地都叫做“乌鸦河”。乌鸦河水从高山峡谷中来,带着湘鄂边境土家浓郁风情,也带着五谷丰登的四季景象,慢慢流淌,四下铺陈。也许是因为水土的灵异,大灵山和乌鸦河是全国知名的中药材基地,除了黄柏、杜仲、厚朴“三木”药材闻名遐迩,还有野生的天麻、黄连、重楼等名贵的山货连年生发,可谓世外仙境、人间药库。自古,乌鸦河就是一个热闹的集镇,一来是大宗的药材集散地,二是冬暖夏凉的乌鸦河水让两岸宜居宜业,富庶安逸。当乌鸦河水流过集镇时,河床陡然变宽,从不到十米的壕沟变成百米之宽的乱石滩,河水一下子像撒开的渔网,波光粼粼,哗哗啦啦。一尺多深的河水既清澈又活跃,劳作疲乏的汉子和妇女来此坐滩,伢崽们奔浪嬉戏,其心其景,美哉妙哉。更让人称奇的是河道两边,有两个天然堰塘,一个在右岸,即天堰坪的天眼潭;一个在左岸,是龙堰村的龙眼潭。这两口深不可测,千年不涸的神秘潭水,是大自然给乌鸦河这片神奇之地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天眼潭这只“眼睛”,紧靠着大灵山脚,尤为澄碧清亮,神秘莫测。
天眼潭可谓十亩方塘,菱形的那种,神似眼睛。潭的上方靠近茨乌公路(茨岩塘至乌鸦河),生长着半圈弧形的绿树芭蕉,有眉睫之美;潭的下方是一溜的田坎,生长着半人高的荻草,是人兽取水沐浴的天然码头。在天眼潭的左“眼角”上,就是翠翠家的老屋场。翠翠散养的鸡,就栖息在潭边的绿树上。她从小就喜欢在天眼潭边捞鱼捕虾,洗衣浆裳。天眼潭边的人家在没有通自来水以前,都是挑天眼潭的水做饭烧汤磨豆腐。听老人家说,这口潭是碧波潭,水位丰平枯三季,上下相差不过一拃。水温自潭边向潭中心渐变,由温转凉而寒,人们都只是在潭的边缘活动,对潭中央不敢轻易涉足,尽管潭水深处是天然的冰箱,大伙儿也不舍得把上好的食物沉浸其中。对此,《龙山县志·山水》(光绪版)有记载:“天堰池,在天马山下,袤广数亩,圆如壁,水四时不涸,久雨大旱无加损。顶有佛阁,每日钟鼓声起。游鱼喁喁出水面,朝暮验之,不爽。鱼大者丈,小二三尺。渔人钓取之,常屏息不语,若发声,则悠然逝不可得。”这里的“天堰池”,就是“天眼潭”。
对于天眼潭的文字记载,翠翠一无所知;对于天眼潭的深度,她有所耳闻,也有目之亲见。传说是在解放前,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冰冻三尺,有人在天眼潭中央的冰层上,烧火凿冰,得一窟窿,将一百二十米长的绳索系石放入水中测量,绳尽而直,没能探底。村中人郭学运,身材高大,应是一米八上下,有一日心血来潮,用棕丝搓了一根长绳。到底多长?足有一百二十庹。当地人把双手平举的长度叫一“π”,也就是一庹,约等身之高。郭学运找来一扇小石磨,用棕绳从磨眼中系牢,棕绳的另一头绑在一根木檩子上,再把木檩卡在潭边的两棵树蔸间。石磨訇然入水,棕绳倏倏下沉。不一会儿,棕绳告罄,颤颤的,像有大鱼咬钩,硬是没有探到底,让潭深之谜,至今未解。有心人曾算过,一百二十π,应在二百一十米以上。受《西游记》的影响,当地人传说天眼潭和龙宫相连。对此,翠翠阿婆深信不疑。本世纪初,天连续数月不雨,乌鸦河心见了白岩,田地禾苗枯焦待毙,翠翠的老伴和村民们运来大功率抽水机,一是抽水抗旱,二是借机一探天眼潭之谜。四十多小时过去,潭水下降三至四米。天将亮的时候,翠翠听得天眼潭中有“轰隆隆”垮塌的巨大声响,连忙起床察看。只见潭眼的上方有几亩水田已沉没在水中,潭边的几棵椿木也下坐了七八米,变得歪歪斜斜,只露出一截树巅了。清澈的潭水变得一片浑浊,仿佛有巨龙翻身,掀着几尺高的巨浪。
翠翠急忙喊来几个村民,将已呈倾斜之势的抽水机抬走。要是再迟一点,天眼潭就会把价值数万元的抽水机没收了,村民会赔个底朝天。说来也奇,抽水机一停,乌鸦河的上空就起了乌云,大滴大滴的雨水打在干裂的土地上,掀起一阵阵烟尘。翠翠阿婆至今都还记得,地里的庄稼像嗷嗷待哺的婴儿,等来了丰沛的乳汁,滋滋地咂着嘴,怎么也停不下来。历经劫难的天眼潭一天就恢复到了原来的水位,三天过后就还原了清碧的水色。嗐,翠翠家失去了潭边几亩旱涝保收的稻田,心中悔之不及,难掩割肉之痛,更多的是对灵异天眼潭虔诚的敬畏。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到天眼潭边架抽水机了。
在翠翠的眼里,天眼潭就是神灵的眼睛,在天马山下越睁越大,似乎在和她有一些心灵感应了。天寒地冻时,天眼潭被冰层封冻了,翠翠就砍来柴草,把阶沿屋头码满。火坑里的炉火总是烧得旺旺的,就像一颗跳动的心,日夜不息,把屋檐上的冰凌化作柔软的雨滴。一缕缕清白的炊烟笼着树林,轻轻地飘逸到天眼潭的上方,像一条条纽带连着老屋和水潭。布谷鸟叫了,火斑鸠叫了,贵贵阳叫了,直到各种蝉声像巨大的锅盖压实了天眼潭的水面,翠翠每天都会绕着碧波潭种瓜种菜,浇水捉虫,不让潭边的土地偷闲抛荒。无论日夜,潭边总有耍海钓的远来客,翠翠从来不关心他们的渔获,她总是第一时间把钓客们留下的狼藉收拾干净,像拿着洗脸帕的母亲,把天眼潭的脸擦洗干净,让它保持着明眸善睐的模样。
三
妹妹出嫁那天,翠翠赌气在天马山的庙里待了一天。妹妹犟性不肯听她的话,执意离开富庶的天堰坪,偏偏嫁到了湘西“屋脊界”大安坡上,也就是大灵山上。为此,翠翠痛心疾首,那是一个吃大米饭不要菜、讲话炸苞谷粉子的地方。翠翠知道,妹妹是在天马山这座小庙里邂逅的那个界上人。这么多年,她一直都是背对着大灵山的,甚至看门前的那座庙也不顺眼。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姚翠翠每次看见天眼潭里落满星星,就会吟唱这支古老的歌谣。从古到今,有多少星星落在了潭里,她不清场,也不想知道那么多。翠翠拦不住妹妹,但是在天堰坪人的心中,翠翠是拯救星星的人。
翠翠在天眼潭甩过两次锅盖,第一次是为了隔房侄儿葛海平。葛海平是坪里淳朴老实的一个汉子。刚刚分田到户的那年,他帮着大灵山上的老丈人家薅苞谷草,从天亮薅到煞黑,连续干了三天,老丈人家都是用洋芋当午餐。他最忌口的就是洋芋,每次回到家来饿得心慌。这次,海平嘱咐老母亲给自己熬上一锅粥。他趁着暮色,到天眼潭边抹澡更衣。老母亲把粥熬好,久久不见儿子回来,就摸黑找到翠翠家。翠翠用新收的油菜秸秆扎了两支火把,绕着天眼潭去找葛海平。人没找到,只找到岸边上的两套衣服,一套是刚换下的,一套是用来换洗的。火把黯淡,翠翠抡上两圈,火光又一闪闪变得明亮,葛母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滚落在黢黑的脸庞上,一发不可收拾。姚翠翠猜想葛海平不会游泳,又累又饿,定是发了黑眼晕,让天眼潭关了禁闭,坐了水牢。姚翠翠从葛海平家找来一口灶锅盖,“啪”的一声,甩到天眼潭里。三天后,坐了几天水牢的葛海平站着从水底浮起来了,栩栩如生。翠翠的锅盖,一甩成名。
翠翠甩锅盖拯救的第二颗星星,叫吴文珍。她是村子能干的媳妇,也是天眼潭俊俏的浣女,当年就是喜欢这口天眼潭,才嫁到天堰坪来的。这次,她瞒了家人,说是心烦要到外边去转转,不肯让人跟着。就这样一去成谜,大家伙把团团转转翻了个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她的家人找到翠翠,说她身患绝症,疼痛难忍,说不定是自投天眼潭了。翠翠又一次在天眼潭甩了锅盖,可惜三天后,仍不见有人出水牢。一天夜里,吴文珍给姚翠翠托梦,说她喜欢天眼潭的水府,数年后才会打转身。果不其然,五年后的春天,正是插秧时节,天眼潭的中央浮起了一头黑发,翠翠唤她靠边,她便慢慢移向潭水的下方。当时,潭边有垂钓的人,甩着海杆将她拉到岸边。翠翠叫人用竹竿系了床单做成大捞篼,把她请了出来,果真是吴文珍。她身上没有一丝腐臭味,黑发和指甲均没丢失。天眼潭水消解了她的苦痛,悉心保存了她最美的长发和指甲。星星毕竟是星星,燃烧后的灰烬都有美丽的痕迹。
天眼潭里的大鱼也是让人觊觎的。翠翠老伴的一个堂哥,为了诱捕天眼潭里的大鱼,在天眼潭边挖了一个圆形陷阱,在月夜里撒上香饵,静待大鱼落网。到了下半夜,陷阱里有大鱼拍翅之声,堂哥在半寐半醒间,拿起身边的一扇门,截断大鱼的退路后,跳入水中,与大鱼展开了搏斗。最后,大鱼拍碎了门板,一摆尾,消失在潭水深处。堂哥呻吟着爬上岸,叫人送到医院检查,才知道被大鱼拍断了两匹肋骨。翠翠知道落在水潭里的星星,第二天又会回到澄明的天宇;她也知道,贪婪的欲望会吞噬生活的安详。
四
大灵山的风和乌鸦河的水,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同的东西。或是美丽的风景,或是世间不竭的财富,抑或是披在大地上的袈裟。翠翠早就适应了自己的生活,夜里,守着天马山和天眼潭看月亮,数星星;白天,她和老伴帮着孩子们在屋边培育黄柏基地,栽花种草,给来访者讲述天马山和天眼潭的故事。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身外世界的悄然转变。
最让翠翠没有想到的是,妹妹妹夫在大灵山上大发了。几十年过去,他们两姊妹硬是神了,种出一山一岭厚朴和黄柏,把天空都盖住了,成了绿色银行;一坪一坪的烤烟,是货真价实的“黄金叶”;一箱一箱的土蜂蜜,养在屋团屋转,养在悬崖岩壁,甜透了山里的日子。几个外甥都在县城里买了电梯房,妹妹妹夫就留在距万宝峰三公里处的老屋场开民宿。周末假期,自驾游的客人常常把停车场挤爆。如今,二十台风力发电机组站在大灵山的高处,又添了新的风景。还有,乌鸦河水也改变了模样,被一坝截断后,通过穿山隧道来到内口河上的悬崖,建成了一座水电站,股东们赚得盆满钵满。
多年来,“药材之乡”的乌鸦河因边贸之利,市场繁华,大安人的买卖交易都需要下乌鸦河去赶场,天黑了就在街上住店或投亲靠友。街上人习惯把大安人叫“界上人”。后来,大安人依仗种植烤烟,强势崛起,就兴建了集市。无奈,边境上的商贾村民都一直习惯了在乌鸦河赶乡场,大安的新市场一直生意萧条,门可罗雀。大安乡的头头们动起了脑筋。两个乡相距不远,又同在一条交通线上,就把集日设得与乌鸦河相同,并放出告示,给来大安乡新集市“捧场”的外乡人免费供应午餐,“截胡”过境去乌鸦河的转转场队伍。市场果然灵敏,大安的乡场日见起色。乌鸦乡的集市明显受了冲击,该乡的头头急了,也火急火燎地赶到大安的集市上贴告示。两个乡的头头个子都小,名字中都带着一个“文”字,竟然当街“武斗”起来,着实令人捧腹。后来撤乡并镇,两乡合并成一乡,形同水火,势如拔河,又是一轮新的博弈。就连翠翠阿婆和老伴也为此事焦心,逢人就为乌鸦河拉票。最终,还是大安乡胜出,乌鸦乡撤销,乡政府所在地定在了大灵山,乌鸦河老街变成了一个社区,一时萧条了不少。什么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为了保“大安烤烟”的金字招牌,有的说,在大安乡距离县城更近,乡干部回城更便捷。其实乌鸦河老居民心知肚明,乌鸦河是败在生态和风水上。如果乌鸦河水依然四季长流,乌鸦的两只眼睛依然清澈明亮,历史将会改写。原来,乌鸦河上游的河水被截流,改道去发电了,下游宽阔的河床成了干涸的乱石滩,河流成了时断时续的季节河。二是龙眼潭遭受了污染,变得一片浑黄,让“乌鸦”神鸟瞎去了一只眼睛。一手王炸好牌,打得稀烂,让人痛心不已。痛定思痛,乌鸦河人从电站大坝上开了一个大口子,让哗哗流水注入干涸的河床,恢复其生态流量,让坐滩沐浴的风景重新回来。龙眼潭边的人家也低下头来,兴修雨污分流设施,为神俊的乌鸦治愈眼疾。
一片片天光云影从天眼潭上飘过,掠过重重叠叠的屋檐,飘向巍巍的大灵山。翠翠坐在天眼潭边看风景。几十年过去了,该转转身了。天眼潭是天马的镜子,也是她和乌鸦河人的一面镜子,依然泛着活水的迷人的波光。这夜,翠翠几乎一夜无眠,在如银的月色中,她和自己达成了和解。明天,她准备上一趟大灵山,带上老伴,去看看几十年不曾走动的妹妹妹夫。
(本文获大灵山杯·生态散文大奖赛二等奖)
尚勇,供职于湘西州生态环境局龙山分局。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龙山县作协主席。
来源:红网
作者:尚勇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