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范诚:小溪的土家吊脚楼

来源:红网 作者:范诚 编辑:施文 2024-11-29 11:14:43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图片

小溪吊脚楼

小溪的土家吊脚楼

文/摄范诚

9月的清晨,沉寂的大山被林中清脆悦耳的鸟鸣唤醒,轻纱般的淡雾为她擦一把脸,很快就清醒过来。远山影影绰绰,有白雾萦绕,衬出山的层层轮廓。近处的山边,迷雾渐渐消散,一座座土家吊脚楼便从古树林中露出来。显得突兀、高耸、挺拔,看上去十分美丽。炊烟从吊脚楼屋顶袅袅升起。这淡淡的烟火,便开启了土家山寨的日常。

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自然保护区小溪村的一个早晨。

这天,因为鸟叫声过于亲切、稠密,我们都起得很早。洗刷完毕,便背上相机,开始在村子周边转悠起来。

小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永顺县东南部,1982年建立,2001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6347.6公顷,其中核心区9933公顷,森林蓄积总量222.35万立方米,属全球重点保护的200个生态圈之一。是世界少有,中国独有,中南十三省唯一幸存的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区内物种非常丰富,是天然的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及天然氧吧。

穿越一条主街道,我们便进入乡村。放眼四望,莽莽苍苍的群山,将小村包围得严严实实。中间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满水稻。此时,稻谷已经成熟,沉甸甸的,一片金黄,在晨风中摇曳。周边靠近山边,便是村舍。那吊脚楼群,被群山簇拥着,像是从森林中推出来的一个个戏台。屋后是成排高大的古树,葱茏苍翠。屋前是篱笆菜园,有小溪潺潺流过,好一幅静美的乡村画图。

见有客人走来,各家各户的狗便热情地招呼起来。鸡也凑热闹似的,一阵叫唤。有小鸟从天空划过,又一幅动态的山村场景。

此时,太阳出来了,照亮了远远的山峦,照亮了近处的稻田。透过高高的树林,照在一座座吊脚楼上。吊脚楼上的生活,更加清晰而灵动起来。

在小溪自然保护区,老百姓居住的基本上是吊脚楼。这源于里面山林多而土地少。这里地广人稀,居住的都是土家族。长期以来,老百姓就习惯居住在吊脚楼里,过着原始而神秘的生活。

湘西吊脚楼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旧唐书》记载:“(武陵一带)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可以说,这“干栏”,就是土家吊脚楼的雏形。

图片

历史以来,湘西土家人对“干栏”不断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建造了更加实用、完善而美观的吊脚楼。这次我们居住的小溪村民宿,周围就有吊脚楼五六十幢,式样不一,姿态各异,简直就是一个土家吊脚楼的博物馆。

现存小溪的吊脚楼并不算十分古老,但完整地保留着湘西土家吊脚楼的精髓,因而异彩纷呈,特色鲜明。

首先,它们的选址相当讲究,藏风露水。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村落,小溪村就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那些像奔马一样的山头,到此像聚会一样,围着一片较为平缓的土地,歇伏下来,云集在周边。中间是一个“盆地”,那条叫“小溪”的溪流,像一条蓝色的飘带,在这里挥舞几下,转了几个弯,蜿蜒流淌。盆地周围,便是老百姓居住的吊脚楼群。一色的依山傍水,一色的踞于山腰,居高临下,做展翅欲飞状。

为了不占用有限的耕地,旧时老百姓为房屋选址时,十分注意。一般选用耕地或溪流上面的斜坡地段建房。在斜坡上开辟一块稍微平整的地方,作为吊脚楼主屋的基础。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木柱支撑。用木柱撑起的部分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居室,外面环绕有走廊;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这样,既节约了土地,降低了造价,又利用了空间,很适宜居住。

这样的吊脚楼还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防潮,又能防毒蛇、野兽。从建筑风水学来说,藏风露水。同时,与山林溪流作伴,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景观优美。

其次,它们的建筑精雕细刻,极具匠心。

一般的吊脚楼前面都有一点开阔地,用于晒谷、休闲等。勤劳的土家人,为了舒适,很多在坪场内,用凿平的石块铺垫起来,既经久耐用,又干净整洁。

图片

吊脚楼的基础都用整齐的石条砌成,然后把木架搭在石基上。房子用当地出产的优质柏木、杉木、松木等建造,大多为5柱6挂,配有东西厢房。

这些吊脚楼,根据地形的不同,有单边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根据地形结构,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有双边吊式,又称为“双头吊”,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对称而整齐。远远看去,像一只雄鹰,展开双翼,凌空欲飞。

在山中,这两种吊脚楼并存着,各具特色,各显雄姿。

图片

这些房子的窗户一律雕花或拼成各种图案,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吊脚楼两边的厢房都有走廊,这是土家人歇息、纳凉的地方,也是土家姑娘们织锦、绣花、纳鞋垫的最佳场所。

房子的屋顶一律做成翘角,向上面和四周延伸,显得飞檐翘角,错落有致,极具观赏价值。屋顶上,一律青色瓦片,还用瓦片别具匠心地堆砌屋脊。瓦檐一般是梅花格,在正顶上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焰火”,有“孔雀开屏”“大鹏展翅”“双凤朝阳”等状,让人叹为观止。

根本想不到,在这个山沟沟里,还有这么讲究的建造工艺。可以说,这是湘西酉水流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出独特的土家建筑文化。

同时,它们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浑然天成。

小溪的生态不用说是十分好的,山中大树成荫,郁郁葱葱。远远看去,一片片森林,密密麻麻。但从这些森林之中,不经意间,便伸出一幢幢吊脚楼来。这些吊脚楼,各占据地理优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走近去看,则各有不同。一座座庭院,翠竹掩映,花木扶疏。各家各户门前,有的敞开,有的建有“槽门”,式样各异,古色古香。院子里,留有比较宽的场地,便于摊晒稻谷和其他作物,也是晒被子、衣服的场所。“槽门”外,连接着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一直延伸到远方。到了夏秋的夜晚,老百姓坐在院子里,手摇蒲扇,歇息纳凉,看晚霞,讲故事,或吹起土家咚咚喹,唱起土家山歌,跳起土家摆手舞,不亦乐乎。

在小溪村上游的溪畔,有一座土家风雨桥。风雨桥的两边,是一排排吊脚楼,屋后是葱茏滴翠的青山,屋前是盘根错节的古树,溪中是潺潺流淌的清流,三层风雨桥的翘角飞檐,与两岸吊脚楼的那些翘角,互相呼应着。此山、此水、此桥、此吊脚楼群,彼此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大山中极致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图片

在湘西,我看过很多的吊脚楼。有成片的,有单个的;有古老的,有现代的;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但因为老百姓追求时髦的心理,这些吊脚楼正渐渐地远去,或者被孤立,或者已消失,很多已被现代式的楼房所取代。只有在小溪,各式各类的吊脚楼不仅存在,而且保存完好,成为一种时尚,被人们追捧着。每一座吊脚楼都有自己特点,都有自己的故事。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建民宿,追求奇特,标新立异。小溪的民宿就是吊脚楼,老百姓把它们腾出几间房子,开上铺,无需任何装饰,就是最好的民宿。来小溪,我们就选择居住在民宿中,原始而浪漫,安详而温馨。

这天傍晚时分,我们又一次走进村寨,来拍摄吊脚楼群。

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映红了半边天空,残阳如血。霞光照在吊脚楼上,给楼群披上一道金光,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古韵盎然。农家的庭院里,晒满了鲜红的辣椒,在残阳下,更加绯红绯红。老农坐在屋檐下,撑起烟杆,眯缝着眼,抽起老旱烟,“吧嗒、吧嗒”声,不绝于耳。妇女手持竹篮,弯下身子,在收辣椒。整个场景,像一幅鲜活的水彩画。

炊烟又一次升起,在吊脚楼的上空萦绕,经久不散。恬淡的炊烟中,升腾起土家人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范诚,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范诚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55/63/144993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