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蒋集政:腾冲文蕴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2025-01-23 12:00:58
时刻新闻
—分享—

d3e3597170dc035eda209a716fc4926e_8373ae9e-6be6-4475-8e4b-677c977c6220.jpg

微信图片_20250123092958.jpg

腾冲文蕴

文/蒋集政

2024年底首次腾冲行,停留5天4晚,是我目前旅行停留最久的县(市)。如此“深度游”,难以用一篇“短文”囊括所见所闻所感,这里先谈谈对腾冲历史文化的观感。

腾冲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腾冲生活,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始自西汉,上营乡响水湾欧家坡遗址、腾越镇油灯庄小龙井坡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过渡到青铜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则“记录”了西汉以前腾冲的人类活动。

“腾冲”一名始于《旧唐书》《新唐书》,亦作“腾充”“藤冲”“藤充”,意为“藤条充盈之地”。腾冲也被称为“滇越”,《腾越州志》建置篇称“腾越者,古滇越也。亦曰越赕,其来久矣”。三国时,腾冲属盘越国,《三国志·魏书》载,“盘越国亦名汉越,王在天竺之东南数千里,与益都(益州郡)相近”。隋唐时,腾冲属藤越国,“藤越”亦作“腾越”。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腾冲府,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侯琎奉敕建成四个以石头镶砌的城门洞,撰《新筑腾冲司城碑》叙述筑城始末,赞扬腾冲城楼橹棽丽,悚蛮狄之观瞻,城池高深,保军民之无虞,诚足壮封疆士旅之气,杜夷丑窥觇之心。腾冲因此被时人誉为“极边第一城”。

明嘉靖元年(1522年)置腾越州,嘉靖十年(1532年)改为腾冲卫。此后,腾冲治名、隶属多有改变,直至新中国成立,1950年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腾冲先后隶属保山专署、德宏州、保山市,2015年腾冲撤县改市。

有人说,文庙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象征。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孟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唐开元间,唐玄宗下诏“各州县皆立孔庙”,并封孔子为“文宣王”。

腾冲文庙亦称学宫、黉学,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始建于城内西北隅,明嘉靖三年(1524年)迁至腾冲军民指挥使旧署,清康熙44年(1705)移建于文星楼东南侧,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经历朝修葺扩建,占地2.4万多平方米,是按照传统文庙规制建设的大型建筑群。

令人欣慰的是,文庙是腾冲城在抗日战火中遗留下来的唯一古建筑群,也是怒江以西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学宫,对研究中原文化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123093004.jpg

腾冲学宫,前以大车湖为泮池,左以秀峰山为魁阁,右为文昌祠。纵深260米的中轴线上,从北至南排列泮池、泮桥、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启圣宫。泮池左右建“起凤坊”,后为明伦堂,其后为学正廨,再后为训导廨。大成殿檐下悬清宣统正书“中和位育”匾,为腾冲迄今发现的唯一有清宣统年号的匾额。

作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腾冲文物古迹自然远非文庙,还有诸多古街、古镇、古村。截至2023年,腾冲市有传统村落97个,居云南省第一、全国第三,入选2022年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有小龙井坡古文化遗址的腾越镇油灯庄,就是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之一。传说,古时村庄照明不便,村内一户人家乐善好施,常于夜间将灯笼挂于路旁照亮夜归人,遂名“油灯庄”。

油灯庄前有马常河溪水潺潺,后有岗峨山林木葱郁,山水交融,环境优美。山脚泉眼众多,北侧大坝塘、中部大龙井、南部小龙井,泉水清澈。泉眼处有担水的男人、洗菜的村妇、浣衣的少女、嬉水的稚童……星明月朗的夜晚,水从泉眼里冒出来,明月也从泉眼里冒出来,溢满一地银白。

村中街巷南北贯通、自然延伸联院入户。民居集中连片,结构以木梁柱构架承重,屋架为穿斗式和抬梁式,主要为三房一照壁、三房带倒厅。建筑材料多为当地山木和火山石、青石等,门头、窗格、梁枋、门扇等部位的木雕艺术体现出匠人的高超技艺和主人的审美格调。

村北有护珠寺,始建于元代,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清代至今多次修葺。“护珠寺记”碑载:“寺在城西北干峨山,为元腾冲知府孟光所建,相传干峨海有龙偶然戏珠失去,为孟所得,孟适造寺成佛像,遂藏珠于佛腹中,故名……”另据考证:“岗峨寺又名护珠寺,山形如蚌蛤含珠,故高土官家以‘护珠’二字名寺”。

护珠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及附属建筑物组成。1944年,在驱除日军收复腾冲的反攻作战中,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总司令霍揆彰曾设指挥部于寺内,制定“迫敌于城内,围而歼之”的作战计划,成功策划飞凤山战役、腾冲攻城战等著名战役,书写了护珠寺建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腾冲的古村古镇,最著名的当属和顺古镇。抵达和顺古镇是下午2时许,没想到和顺古镇需要游览的内容太多,尽管我们滞留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仍然没有游览完主要景点,只好两日后再度重游。古镇门票7日内可重复使用,估计就是考虑到如我们这样的游客需要。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城区西南3公里,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1000多栋民居中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有“火山环抱中的桃源仙境”之美誉,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来到古镇,蓝天白云下,“世界腾冲 天下和顺”的牌楼异常醒目。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文物古迹、景点名胜众多,拟专文记述,这里仅说说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和顺图书馆、文昌宫、魁阁。

和顺图书馆为汉景殿旧址,明隆庆时为祀奉元末大理总管段功而建。图书馆建于1928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也是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占地6000平方米,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文献等图书13万余册,还拥有三位著名大学校长的题词:北大校长胡适题写“和顺图书馆”、中法大学校长李石题写“文化之津”、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题写“民智泉源”。

文昌宫与和顺图书馆毗连,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门、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等组成,内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明清两代取得功名的809名和顺人,其中举人8人秀才600多人;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人。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1909年在此开办两等小学堂,1940年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就设立于此。

和顺古镇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之称。1940年,由侨胞、乡人捐资,在腾冲创建私立益群中学,由历任腾冲县长、云南大学副校长、云南政协副主席等职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为首任校长。1957年增设高中,后更名为腾冲县第二中学。

魁阁又称鳌峰寺,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由山门、过厅、清静寺、魁星阁、聚宿轩、纯阳楼等建筑组成。乡人在此供奉魁星,设帐育人,现存明代以来乡中文人及到腾冲备边的名贤墨迹石碑33副。

与和顺古镇的繁华喧嚣相比,绮罗古镇则显得更加原生态。这里是一个未开发的古镇,免费向游人开放,有如与世无争的江南小镇,当地生活气息比较浓,旅客很少,是目前到过的最没有商业化的景区。绮罗古镇也拟专文记述,这里也仅说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绮罗文昌宫和图书馆。

绮罗文昌宫地处风景如画的绮罗河畔,始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建,乾隆九年(1744年)落成,后经过道光、咸丰、光绪及民国时期改扩建,占地6460平方米。

绮罗文昌宫采用儒教文庙规制与道教宫观相融合设计,以正殿为中心,殿左魁星阁、殿右至圣楼沿东西横轴线排列,其余建筑分布在4条中轴线上,按前后左右排列,构成四合院式建筑单元。主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为大门、泮池、棂星门、朱衣楼、文昌殿、启圣楼、后花园等建筑。整个建筑群有通有隔又自成院落,局中建筑均衡、对称的建筑特色,是腾冲现存唯一大型古建筑群,是腾冲古代文化昌盛和建筑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

遗憾的是,绮罗文昌宫因内部修缮未完成没有对外开放,仅从外面观看,就为其建筑布局严谨、重户叠拱、雕梁画栋、飞檐翼张、构造精巧而深深震撼。宫门为牌楼式大门,中门门额嵌“玉真庆宫”,“礼门”“义路”分列两侧。中门两边“忠”“孝”两个大字特别突出,比门额上的字大几倍。

微信图片_20250123093007.jpg

绮罗图书馆是腾冲建立最早的村级图书馆,比和顺图书馆还早近十年。1919年,绮罗在外华侨和乡贤为“共同振兴母乡,建设新绮罗”,首创绮罗书报阅览室。在海内外乡人支持下,藏书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原来设在小街的书报阅览室迁入绮罗文昌宫,更名为绮罗图书馆。

1942年5月,腾冲在抗战烽火中沦陷,绮罗图书馆被洗劫一空,直到1981年重新恢复。经过三易馆址,最后于1993年落成新馆,如今已成为一座功能较为齐备的乡村图书馆。

腾冲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的西南端点。西汉时期,向南延展的古丝绸之路,让腾冲成为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最早的国际通商口岸和滇西南最大的马帮物流集散中心,被誉为“小上海”。百转千回的驼铃古道,托起腾冲人的梦想和激情,驮来了腾冲这座“中国翡翠第一城”和“中国琥珀之都”。

千年丝路和茶马古道促进了汉文化与马帮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以开放包容为基本特征的腾越文化,让腾冲成为云南唯一以汉文化为主的边境县。中原文化血脉与边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一把中草药,传承匠心炮制;一张手抄纸,写出鸾翔凤集;一把藤篾椅,见证满堂安和,被誉为“散落边地的一部汉书”。

漫步腾冲,一街一巷,一屋一檐,一砖一瓦,忆古惜今,3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老走向未来,历久弥新……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蒋集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5/67/146527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