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余开生:感恩随想

来源:红网 作者:余开生 编辑:施文 2025-05-19 17:10:3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日出阳光下的秋意草丛_摄影图编号20600694_副本.png

感恩随想

文/余开生

感恩,是人类情感体系中极为珍贵的部分,它的意义深远且多维,不仅作用于个体内心,也影响着人际关系与社会联结。

对个人而言,感恩具有重塑心灵的力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常怀感恩之心,能显著降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当我们聚焦于生活中的美好,如他人的善意、自然的馈赠,而非困于缺失或挫折时,大脑会更多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培养出更积极的认知模式。

感恩如同“心灵的镜子”,能让你明晰个体生命的价值,让我们看见自己被他人、被世界温柔对待的痕迹。它打破了“理所当然”的思维惯性,当我们意识到空气、食物、亲友的陪伴等都不是必然时,就会更加珍惜当下,发现平凡中的珍贵,从而赋予生命更多意义感。

感恩他人的帮助,本质上是承认自己“被需要”“被重视”,可以增强自我认同。这种认知,能强化自我价值感,尤其对低自尊者而言,通过感受他人的善意,可逐渐建立“我值得被爱”的信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更健康的自我形象。

对人际关系而言,感恩可以更好地深化情感纽带,搭建联结的桥梁。因为,表达感恩是传递“看见与珍视”的直接方式。当我们对伴侣说“谢谢你每天接送我”,对父母说“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对方会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情感联结也因此会更加紧密。心理学中的“感恩互惠效应”显示,一方的感恩表达,常能激发另一方的善意回流,形成更加顺畅的良性互动。

每当处于矛盾时,感恩能帮助我们跳出对立视角。试想万一与朋友发生了争执,若能回忆起对方曾经给予的支持,念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愤怒就会自然被软化。这时,感恩就如同关系的“润滑剂”,让我们更愿意包容差异,聚焦共同美好的部分。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更易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喜爱,构建起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因为,感恩的反馈,让施助者能感到“付出有意义”,从而更愿意持续给予。这种正向循环,会为个体积累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与情感支持。

对社会而言,感恩是孕育文明的精神土壤,有利于推动利他行为的传递。感恩具有“涟漪效应”,当个体因被帮助而心怀感恩,这种情感就会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善意,让温暖层层扩散。社会学研究发现,感恩氛围浓厚的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互助行为也更频繁。

感恩,它时刻提醒我们,有些如亲情、友情、陌生人的善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因此,我们提倡人要知恩、感恩,实则是感恩一直在守护着人类文明中“非功利性关怀”的底线,让社会不至于沦陷为冰冷的利益场。

感恩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建立人与万物的“共生意识”,是超越个体的狭隘,与世界的深层对话。对自然感恩,敬畏山川湖海的馈赠,有利于催生环保意识;对历史感恩,时刻铭记先辈的奋斗,更能延续文化的根脉;对生命本身感恩,接纳生老病死的历程,能孕育豁达的世界观。当感恩从“对特定对象的感谢”升华为“对存在本身的敬畏”,我们便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整个宇宙产生温柔的共振。

感恩,既能让我们盛装他人给予的善意,也让感恩的光芒照亮到更多的角落。如此,生活就会更温暖,世界就会更温馨,人性也会更温顺。

来源:红网

作者:余开生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9/53/149702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