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部分残片上依稀可见文字。
湖南省博物馆启动“全息信息采集”计划,已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湖南省博物馆 供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陈雅如 长沙报道
10月13日,一个重磅消息传来,于今年5月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回到中国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已重归出土地——长沙,并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在现场见证文物划拨入藏仪式后,特邀湖南省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喻燕姣,向大家还原帛书“回家”后的日与夜。
14天:重新适应家乡环境
喻燕姣告诉记者,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其实早在9月10日就回到了长沙。
“帛书一回到长沙后,我们就对它们展开了14天环境适应观察。”喻燕姣介绍,帛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体检”,这样一方面是让它们适应长沙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对它们的现状进行评估,即由专业文保人员通过肉眼,观察帛书文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位移、霉变或虫害。
针对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湖南省博物馆建立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化保护体系。(湖南省博物馆 供图)
实际上,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湖南省博物馆为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建立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化保护体系。
目前,帛书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现保存于恒温恒湿环境中。目前正组织专家团队科学论证微生物消杀方案,开展模拟实验,确保在彻底灭菌的同时不损伤帛书材质与墨迹。
40余字:归湘后的重大发现
“在环境适应观察期间,我们对帛书进行了一些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包括高精度的数字扫描和运用透射红外成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喻燕姣表示,正是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有了重大发现。
“我们在一块厚而大的残片上发现了一些文字。”喻燕姣介绍,目前,湖南省博物馆已完成了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工作人员在其中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
通过应用透射红外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在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残片上有了新发现。
经过专家比对和研究发现,此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子弹库帛书残片应属于此次回归的《五行令》的一部分。“通过高清影像数据采集,发现只有《五行令》上有相同的红色界栏,在回归的残片上还发现了和馆内现藏残片文字相同的‘亓畜’二字。”喻燕姣说。
采访中,喻燕姣坦言,在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归来以前,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中还没有成体系的相关帛书,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而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不少帛书,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可以适用于其他帛书文物的研究。比如,曾在研究T形帛画时应用过的透射红外成像技术,就被应用到了这一次的帛书研究上来。
500余块残片:中外合作共同保护、研究
喻燕姣进一步介绍,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目前已初步发现,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现有大大小小残片500多块,共计132件(组),包含700多个字,这为楚文化研究增添了全新原始材料。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部分残片。
“我们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喻燕姣列举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目前所面临的研究难题,包括:这些帛书作为丝织品保存到现在已经非常糟朽、脆弱,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保护和研究?数百块残片如何拼缀并释读?残片中一些大而厚、呈层叠状态的残片怎样揭剥?
“现在,对它们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喻燕姣说,为系统推进这批珍贵帛书的保护与研究,湖南省博物馆已为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制定了系统化的保护、研究计划:一方面,将启动深度无损检测,运用高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等科技手段,对帛书开展科学修复与全面数字化存档工作,双轨并进,确保文物获得全方位、可持续的守护。另一方面,也将与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协同攻关,共同深化课题研究,举办国际会议并推动成果出版,全力将湖南打造成为楚文化研究的全球学术标杆。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陈雅如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