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曹庆红:听,那欢快的水流声

来源:红网 作者:曹庆红 编辑:施文 2025-04-23 10:59:01
时刻新闻
—分享—

d3e3597170dc035eda209a716fc4926e_8373ae9e-6be6-4475-8e4b-677c977c6220.jpg

千库网_户外山泉水溪流化冻解冻风景_摄影图编号148692_副本.jpg

听,那欢快的水流声

文/曹庆红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堂嫂知道我喜欢吃野菜,特意发来苏老夫子的诗句诱惑我。水芹、春笋、蕨菜、香椿、野胡葱,在娘家当闺女时,整个春天,我都食着山野间的美味。那时堂嫂就揶揄我:“你就像牛,喜欢吃野草。”这句诗便是当年我找出来回怼她的。

路程不远,也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于是说回就回。到家门口,饭菜早已飘香。父母在,家始终保持恒温。端上桌的,自然是我在城里心心念念的土鸡、野生黄鳝、笋炒腊肉、野胡葱煎土鸡蛋、豆豉水芹菜。

人勤春来早。午餐后,父母便去屋旁的菜地劳作,我换上鞋跟着就往菜地里跑,却被父亲拦住了,他说今天要给蔬菜施肥,我不宜在旁边捣乱。母亲也大声嚷嚷:“回去回去,别扯错了菜。”

母亲对菜园的管理极其严格,哪根葱是可以掐的,哪兜菜是留种的,哪株苗是要移栽的,容不得半点差错,而我最喜欢挑最肥美的下手,我只负责干坏事,黑锅都是忠厚老实的父亲替我背。在父母男女二重奏的驱赶下,我乖乖地往回撤,但还不忘一边拿着手机“咔咔咔”,一边对着菜花念念有词:“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此刻,我不正是那中庭闲着的栀子花么。

好在,“接盘侠”很快就出现在前方。只见堂哥拿着个搪瓷缸子朝我们家走来,他说孙子快放学了,给他摘几颗三月泡去。

我自然是要做个老“跟屁虫”的。

来到后山,我不由得惊呆了,只见一条水泥铺就的渠道展现在眼前,清澈的水流正欢快地往前流淌。曾经那条年久失修、渠壁裂缝随处可见、部分地段甚至出现坍塌,导致灌溉用水大量渗漏的烂泥渠改头换面了。

还记得年少时在家乡帮着父母种双季稻的情形。因土地和家境一样贫瘠,即使一年种两季稻谷依然不够裹腹。最艰难的不是颗粒收回后不能归仓,而应将粮食晒干用风车去除草屑与瘪谷后送往粮站,然后在青黄不接时一家人饿着肚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最令农人心急如焚的是眼看春耕开始了,可因降雨稀少,田里裂开着一道道口子,没有水,耕不了地犁不了田,耕牛背着犁在田间使劲地“哞哞”叫也划不动一寸干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渠道是水利灌溉的“生命线”。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老一辈人靠他们的双手双肩兴修水利,这条水渠便是那时修建的。五十多年过去,水渠内早已是淤泥和杂草堆积,水流受到阻碍,过水能力大幅降低,且渗漏处将水流往了荒滩。往往水还没到下游就已基本干涸,导致下游农田频频“喊渴”,春耕抢水的矛盾一触即发,为水争得头破血流者比比皆是。

我正望着眼前的流水出神,堂哥举着半瓷缸珠圆玉润美得像红宝石的三月泡说,“来,吃一颗。”我顺手拈起一粒往嘴里一丢,那酸甜的滋味正是山珍没有加甜蜜素特有的味道。

谈笑间,正遇上前来渠道巡查的水管所所长习向国和水渠维修过程中与村民进行协商的夏跃球支书。水渠已修复竣工,通水也已流畅,可他们依然顶着太阳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

他们说,虽然现在已全部采用信息化设备全方位监控渠道流量与水位监测,以及闸门远程启、闭,但十多年来形成的事必躬亲的习惯,每天都要抽空来渠道上转转,方可放心。

水渠如同大地的血脉,孕育着万千农民的希望。

在渠的新修的水泥路上,我们边走边聊。

为引一渠清水、灌一片良田,解一方民忧。几个月前,一场关乎农业命脉、生态根基与乡村未来的“水困”突围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五六百位水利工程人员以脚下沾泥土、肩上扛担当的实际行动,从2024年5月起动工,至12月31日竣工,正是赶上炎热与严寒的季节,可他们披星戴月不曾停歇。为了让水困局转化为水机遇,让农民从抢水人、盼水户转变为水的受益者,为乡村振兴写下一篇充满希望的“水文章”。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将渠道内的淤泥、石块进行清理,并将渠道两岸的杂草、树枝、楠竹砍掉,首先为灌溉水渠“舒筋活络”,然后查漏补缺并换上新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是乡村振兴的政策、是社会的和谐。经过多方协调努力,水渠终于得以修复成功,曾经漏水如筛的烂泥渠如今已变成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的“省心”水渠,不仅解决了桃花江灌区11个乡镇、87个行政村的农业用水,灌溉面积达六万亩,还对山坡容易塌方处用水泥护坡,将原有的桥面加宽加固,并铺上了28厘米厚的水泥路面,特别是那条重建的80米高、25米长的渡槽,高高地伫立在两山之间,一种敦实的质感,既是一道乡村迷人的风景线,更是一条放心渠。

“春灌对春耕太重要了,现在渠道畅通,水来得及时,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堂兄站在渠道上,看着清澈的水欢快地流淌进那一丘又一丘农田,他不由感慨道。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这欢快的水流声,就像一首农家交响乐,在新农村奏响、在农民的心头奏响。

曹庆红,女,湖南桃江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三期作家班学员,益阳市第四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出版散文集《素云清影》,发表散文、评论、访谈与教育论文若干。

来源:红网

作者:曹庆红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nograb/646948/67/148970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