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伍芳/摄
问道佘湖山
文/骆志平
邵阳佘湖山,因山之主人佘朝奉,号湖山,而得其名。史书略记,佘朝奉为唐代山西雁门人,其他无从可考。佘湖山分大小两座,大佘湖居邵东余田桥镇,又名小云山、凤凰山,山高不足500米,为衡山延脉,乃道脉法尊妙寂真人生前修道福地。
小佘湖山居邵阳市双清区,古时宝庆府所在地。公元755年,申泰芝仙逝,朝廷令宝庆府建道观,塑像祭祀。因邵东佘湖山离治地宝庆府较远,来往不便,故择邵阳山地建道观,从此,这里称佘湖山,所建道观称佘湖道观。
两座佘湖山,道法相牵,阴阳相生,可谓同宗同脉。相传唐时,妙寂真人申泰芝手持拂尘,从古潭州入大佘湖山,进云山观,炼丹采药,把脉问诊,接济苍生四十年,道上声名显赫。唐玄宗召其进京,封其为国师,御笔赐匾“云霖祠庭”。大佘湖山盛极一时,天炉地鼎,香火缭绕。
赵伍芳/摄
道观后山的飞来石,落在雷公岩肩头上,至今纹丝不动,何方神力所致?那么大的一块船形石,半个脚尖踮石柱,悬空于崖壁之外,稳屹虔诚,无有慌乱。可见,道非常道,石非常石。
借通天之石,佘湖山的仙气飘入了天庭。妙寂真人被后来的皇帝封为大洛菩萨,羽化升天时,走的便是雷公岩,从飞来石踩云霞而去,留下一双脚印,至今清晰无尘。传说之语,幻语连珠,无须深研细揣。
古时,大佘湖山四面清幽,山中泉咽危石,古柏清悠。飞来石、石凼不老泉、狮子岭、莲荷山,形神俱备,物物相随,皆为神来之品,自带仙灵之气。
山上的云山观,从妙寂真人申泰芝的拂尘中走过来,经过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几毁几建,身上的道袍不知换过多少件,先为云山观,后改雷公祠,再到云霖祠庭、云霖寺。那条黑白太极鱼,贴着佘湖山的面颊,一路游来,将道家的清安,带到了资水之滨。
不知哪天起,云霖祠庭改题云霖寺。菩萨、神仙同住一殿,其中,自有成因,无须多窥多探,道法菩提,胸襟连寰宇,随缘随性,顺势顺安,道佛本心,一无一空,澄明通达,凡尘俗念,也应依此理,豁然开释。
一方净土,轻叩烟霞,才会拥有道法自然的清净。先秦诸子之争,各执心念,有的过于偏执,有的近乎迂腐。黄老之说,不存锋芒,顺道而为,有无相生,反倒给了唐代李氏江山治国理政的念想。于是,巧借民俗之缘,将李氏与道家老子列为同宗同脉,推崇道教学理,与佛教一起平衡天下事非,一个曰无,一个性空。
尘心锄不尽,本性总栖真。妙寂真人仙逝1300多年后,小佘湖山以云山观为道源,重塑玉清宫福地。道观依宫殿布局,飞檐斗拱,红墙环簇,在道法丛林中,颇显声威。
石制牌坊威耸,高瞻于峭壁高台。六进九重庭院,顺势递延向上,各展平台、呈现伟岸之姿。随便站在哪座楼阁中,拂尘一挥,便有清风引路,琴音徐来。
估计连妙寂真人也料想不到,玉清宫的黄道吉日,来得如此圆尊。看!庭院当中,几位高道,脱下道袍,走入太极图中,凝神屏气,双手轻舒,抱圆环挪,云手、推手、肘底捶,圆浑鼓壮,柔中带刚,道法之功,蓄有江河不竭之力。
道教讲规制,礼尊之序,有如朝堂。玉皇大帝端坐灵霄宝殿,两厢文武齐整,品玉液琼浆,食龙肝凤爪,其气派阵仗,给了人间虚幻。一部《封神演义》,写尽朝歌善恶,不过,排场太大,有损道家清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早已融为一体。道家循天理,求本心,讲清和,正觉正缘,崇尚道法自然。释家无挂碍,大小乘佛教各得其解,渡己渡人,虚幻无形,模棱两可。道佛二家鼎足两厢,似衡器,稳民心,护佑天下。儒家主中,执掌江山社稷,崇尧舜,尊周礼,文韬武略,心法丛生。
唐代李渊曾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从客礼。”讲出了三教的主次,时至今日,儒释道相融互济,均已归化于中华龙脉。佛忍道顺,各阐其理,无有对错。然而,道家的哲理原始天真,比起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更为坦然自在,放在人类的源头故里,清风自语,无有痴念。
过去,大佘湖山上的修道之人,靠山中采药,悬壶济世,方可混口饭吃。现在,小佘湖山香火鼎盛,道观中的日子悠然,驯鹿养鹤,凿洞清修,竹篁摇曳中,湖山逍遥,钟鼓自乐。
在玉清观的楼台树荫下,品两泡茶,听吴理之道长讲佘湖山的道法机缘,总感觉超逸之中,仍存有不少世俗的牵挂。我问他:“这么多信众在此修行,可否同心同道?”道长笑着说:“心机各异,道法相通,活得畅快了,就算同心同道。”
由此看来,吴道长看清了世理,修得了心法,算得上高道。我随其在道观里闲转,道长口若悬河,我似听非听,内心暗揣,脚底走的是否就是太极路。日月阴阳相生,各得其美,为何到了俗世之中,非得黑白相争,论个高低。
绕过道法丛林,走出道檐相牵的清净,便落入了城市的风檐下,人声鼎沸,车流如织。好在道观之恻隐小径,无数的蜜蜂、蝴蝶偎着山花和草丛,嬉戏在道法天机中,那份自在,无尘无念,相拥相簇,和天上白云一般的惬意。
在玉清宫香案前,有人在上香,但点燃的香火一下灭掉了,香客眉头紧蹙,未敢吱声,有位道人走过来,折断了炉中香,并递上了另一把,说:“那香受了潮,与人生病了,打不起精神,同样一个理,不必放心上。”呵!道人智慧,不捆绑内心,憋屈自己,不伤及他人,这可能就是问道佘湖山的收获吧。
来源:红网
作者:骆志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