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张映华:仰望一株古莲

来源:红网 作者:张映华 编辑:施文 2024-11-01 10:15:46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梁建力1.jpg

梁建力/摄

仰望一株古莲

文/张映华

长,就长成浓绿,莲叶田田。

开,就开成绚烂,光彩夺目。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莲是花中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乃君子品格。

甲辰年夏秋之交,我们探访一条叫“八百春”的宁远古巷,参观它东头的濂溪祠,去仰望一株在中华文明荷塘里散发着恒久芳香的千载古莲,去见证周子崇拜的香火之盛。

“八百春”东头的濂溪祠青砖灰瓦,画栋雕梁,楼宇上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古朴气息。走近枣红色的大门,你可以看到门额上方的“濂溪祠”牌匾。这块牌匾别具一格,一圈浅浮雕的莲花围绕着三个阳刻的隶书大字。数一数,那些莲花达六十四朵之多。

在这一座四进三开间的院落里,我们放慢脚步,品读着“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之类的名联,琢磨着横梁上的“光风霁月”“理传千秋”的匾额的内涵。后来,我们的目光落在大厅左侧二十多幅“周子行迹图”上:分宁辨案,南安拒媚,桂阳治疫,端州治砚……我们走走停停,一段一段地解读,一幅一幅地欣赏。我发现,图中的周子大多身着翠绿色的宋代官服,像莲叶的艺术变形;人物脸膛红润,酷似或含苞或盛开的荷花。我觉得看得不太过瘾,倒回去把“周子行迹图”重新浏览一遍。这时候的画面更加富有动感,故事里的主人公变成了快速移动的莲叶荷花,灼灼其华,光彩照人,直至定格成神龛里的塑像。

神龛下,铜质大香炉里密密麻麻地插着烧剩的香烛,它们似乎还在散发着余热,让香火之气带动莲荷暗香沁入人的心脾。

望着大厅里“纪念濂溪公周敦颐诞辰1007周年”的横幅,我的记忆回到了四年前,脑海里回放起我们在这里参加的周子之祭的镜头。

那是一个冬至日,活动由宁远汉服协会发起。县内外年轻的汉服发烧友们济济一堂,按照传统议程推进祭祀活动。

别出心裁的是,进献的祭品里有干荷叶托着的干莲花和干莲蓬。闻着丝丝缕缕的莲荷之香,我由衷赞叹筹办者心思之绵密,用意之精到,更加感慨周子所撰的《爱莲说》的魅力的巨大。短文里的一百一十九个汉字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变成了盛开在人们心湖里的一百一十九朵金莲。

宁远历史悠久,人文蔚起,是周子先祖的开基之地。这一处濂溪祠大有来头,是宁远周氏的精神殿堂。作为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远濂溪祠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难能可贵的是,鸠工告竣之日,时任宁远县令黄大明上书官至礼部尚书的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魏了翁,请求他援笔作记。黄县令在信中写道:“吾闻古之乡先生殁而祭于社。宁远虽蕞尔邑,而先生之遗风未坠,不可以无祠也。子也学先生之道而尊其名,丽牲有石,将以识里人奉尝之思。子为记之。”“学先生之道而尊其名”的魏了翁欣然命笔,写下一千余言的《道州宁远县先生祠记》,为宁远濂溪祠增光添彩。

南宋以降,周子被尊为“理学鼻祖”。明清两朝,理学大行其道,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旺盛态势,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濂溪祠竟达一百三十处之多。

理学的受追崇造成了这样的事实:一个国家就是一个荷塘,一座濂溪祠就是一株花繁叶茂的莲荷,被顶礼膜拜的濂溪先生就是荷塘里的一张永不枯萎的莲叶,一枝永不凋谢的荷花。参拜者在濂溪祠里来来去去,如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熏染着莲叶荷花的清香,鼓动着一波接一波的浪涛,众星捧月一般,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莲生慧,亭亭净植。

莲生仁,香远益清。

莲生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这一次,由道县网信办的何主任做向导,我们组队参观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的周敦颐故居,为的是完成一次跨时空交流,了却今莲神遇古莲的夙愿。

周子故居尚未开门,我们四处走动。

故居门前是一个两级平台的广场,用鹅卵石铺就,饰以好看的图案。广场上晒满了玉米、花生和道州红瓜子,金光红色交相辉映,展示着醉人的丰收景象。

广场东头就是十余亩见方的爱莲湖。湖中新开的荷花与茂密的荷叶高低错落,生机蓬勃。花叶之间既有低垂的莲蓬,也有挺立的箭苞。石砌的湖岸传出咯咯蛙声,栈桥下的湖水里有锦鲤游动。湖外是广漠的稻田,已经满厢、正待孕穗的一季晚稻在热风吹拂下反射着灿烂阳光,掀起一层层绿浪。

周敦颐故居已经在接待散客,跟上他们的步伐,我们做起了自由参观者。

楼田村的明清古建筑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敦颐故居是其中的核心。它的外围是蓝灰色的青砖院墙,内设纯木结构的居室,两个天井把照壁、堂屋和内厅分隔开来。房子里最吸引我目光的不是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太师椅和雕花木床,而是举目皆是的镂空窗花,嵌入内厅西墙正中的实木画屏。

窗花的主图案是翠竹莲荷。竹干、竹枝为衬底,荷叶荷花是主角。从下往上依次是卷曲荷叶一枚,舒展荷叶一张,并立的盛开荷花与待开花苞各一。构图简洁大方,充满生趣。

实木画屏上有山,有水,有亭台楼阁,有荷叶荷花,扣合着《爱莲说》的意境。图中占住C位的是两只丹顶鹤,站在一段虬曲的老松树上,一只曲颈回望,一只引颈远眺……很明显,这是松鹤延年的画面。

徜徉在周子故居内外,我一边观察,一边了解,一边想象,希望灵感敲门,破解盘绕在心头的两个谜团——第一,楼田的地理与周氏望族的气质关联;第二,楼田莲荷对周敦颐立身处世的影响。

依山而建的楼田村现有三百来户人家,一千多位居民,都是周子兄弟的后裔。周子的湘南开基祖是唐玄宗时期的征南大元帅、水陆马步军都统、左金吾卫上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周如锡,他因事被贬为营道散参军,跟出任道州刺史的兄长周如鍉成了同事。任期结束,他们卜居于宁远大阳洞望岗。数代之后,北宋初进士出身、官至马步指挥使的周子曾祖周从远来到道县,选中距离道州府治一箭之地的楼田堡购置产业,开枝散叶,意在力绍先祖荣光。

道县周氏发展成名门望族,人丁兴旺,自然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你看,道山如屏,石峰兀立,林木森森,是楼田村坚实的靠山,气脉的来处。村右有龙山,村左有豸岭,佳气葱茏。村前是濂溪盆地,沃野十里。远处的岗陇丘阜呈现出拱揖环合之势,积聚着祥云瑞霭。整体看去,村西的道山呈南北走向,春季可以引导南风进村入户,夏季可以抵挡西来的炎炎烈日;远山如围,能削减冬季西北风的烈度,产生一种温室效应,让生灵得以安适。

有先祖做榜样,家族传统便得以传扬。道县周氏到了第四代,产生了周敦颐这样的优秀后人。论贡献,他可与战国时代的屈原比肩,都是湖湘文化卓越的奠基者,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中。

何为楼田?顾名思义,就是楼上之田。人们说这里曾是一片遍生野莲的洼地,先民们用松木打桩,铺以原木,敷以泥土,便开发出了形同莲叶与楼房的一丘丘稻田,发展农业生产。

先辈们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的创新精神给小周敦颐以深刻启示,助其慧根茁壮成长。

四岁的周敦颐初涉五行理论,成了尖尖之荷,“早有蜻蜓立上头”。当着曾任桂岭县令的父亲大人的面,他将村前的五个土墩命名为“五星堆”,深得父亲周辅成的喜爱并被寄予厚望。

父亲去世后,十五岁的周敦颐与母亲一起去了衡州(今衡阳)的外祖母家,把祖业留给异母所生的兄长。后来他被身为龙图阁大学士的舅舅郑向提携,步入仕途,历任四川合州判官,江西虔州通判,湖南永州通判、邵州知州、郴州知府和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江西南康军知军等职。他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治绩突出,甚得百姓拥戴。黄庭坚用“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评价其为人,甚当。

行政之余,他精研儒释道学说,“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撰写出《太极图说》和《通书》,创立了“上承孔孟,下启朱程”的宋代新儒学与中国先天宇宙论……

周子为弟则让,为学则精,为臣则忠,“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将莲之慧、莲之仁、莲之威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如同盛开在北宋中叶的一朵王莲,成了湖南本土诞生的第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在中华文明的星空里闪着炫目的光辉。

立定,是一株古莲。

行走,带款款莲风。

留别,用一个又一个的爱莲湖。

濂溪先生,踏着您的足迹,沿着您的方向,我们在寻访宁远的周氏大聚落——您曾祖父的故乡官桥湾头。

这个村的周氏从大阳洞望岗迁来,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与您道县老家楼田村的人口数量相当。想当年,周氏在湾头瓜瓞延绵,繁衍数代之后,您的曾祖父从远公冒出了动迁的念头,于是湾头周氏就分派出了楼田周氏。作为楼田周氏的始祖,您的曾祖父故乡情深,嘱咐后人让他叶落归根,墓葬的具体地点在宁远车头铺石马潭。

虽然不敢确定,但我们猜想,您在公务之余来过宁远,到湾头等地寻根问祖。我们发现,宁远周氏一直以您为荣——湾头村外青砖牌坊匾额上题写的金色大字是“周子先祖故里”,通往宗祠的两座门楼,一座叫“汝南世第”,一座叫“濂溪世家”。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湾头宗祠的最大看点是一通明代古碑,那是珍贵文物“先祖墓碑记”。碑中多处提及您的姓名字号,如“吾乡周元公,望族,子孙世受皇恩,祖泽之荫何无艾也”。宗祠的横梁上悬挂着众多的牌匾,其中一块就叫“莲风毓秀”。还有,墙上展示着“周氏世系图”和“理学源流图”,您的名字赫然在列……

明朝监察御史刘魁在《谒周敦颐祠二首》中评价道:“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后人对您推崇备至,您的荣耀实至名归。因为您光彩夺目,芬芳四溢,是人性的标杆,道德的旗帜,文明的动能。

濂溪先生,我想告诉您,湾头周氏宗祠内外耸立着两件传奇性的地标。第一是那块失而复得的“先祖墓碑记”,立碑于明朝永乐九年,距今已逾六百年,是已确认的宁远境内的第二古老的石碑。在“破四旧”的年代里,它被移出宗祠,做了水沟上的桥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蹲点干部发现时竟然完好如初,随即被重新请进祠堂;第二是屹立在祠堂后面被村民称为“龙树”的香樟树,树干需要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阅尽八百春秋,在宁远古树中排名第二。它风雨不蚀,虫害不伤,根深叶茂,高可参天,喷溅着磅礴的生命绿意。

就像生生不息的莲荷,这两件古物是湾头村地气旺盛、文化底蕴深厚的明显标志。

濂溪先生,从官桥湾头往北走十来里就到了宁远的中心城区,再往北就是给您打上舂陵印记的西汉舂陵侯国的领地;往南走四五十里就是九嶷山舜帝陵,那是仁君舜帝的藏精之所,华夏儿女慎终追远的重要目的地。

您是知道的,禅位大禹之后,“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让这一块热土钟灵毓秀,成了文献之邦。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长沙定王刘发的第十三子刘买被封于泠道舂陵,创立舂陵侯国,教化地方百姓,发展农耕文明。后来,舂陵侯国徙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刘买五世孙刘秀领八千子弟组建“舂陵军”,与各路英豪争夺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留给宁远以“光武中兴之基”的美誉。

濂溪先生,记得您曾写过《望舂陵门扉》诗:“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诗中表达了您对舂陵侯的敬仰之情。此处的“舂陵门扉”,应该就是宁远县北舂陵故城的门扉。

在您的人生实践中,您把自己当成了舜帝和舂陵侯的传人。您曾经说过:“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话语透露出您把舜帝等圣贤的精神品德传承下去、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的决心。所以,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山岳一般伟岸的背影。

濂溪先生,我还想告诉您,寻访过程中,我们对宗祠墙上的“周氏世系图”出神凝望。世系图载明,湘南周氏第一代开基者周如鍉、周如锡分别诞下子嗣六人和十八人,合称“二十四宏”,又听说您的后裔迁播到南中国各省以及东南亚一带,单是您的海外后裔就已达数十万之众,有人大发感慨:一个家庭、一个宗族、一个民族必须保持强大的生育力,这才可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面对“理学源流图”,得知有“二程”、朱熹等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接续努力,才让您和理学的声誉日隆,受到朝廷的推崇,在场人为此而交口称赞:独木不成林,优秀师长与优秀弟子之间互相成就、薪火相传,才有可能修造起人才的金字塔,万古扬美名……

在参观过程中,看到周氏宗祠有些破损,门前的寿桃形池塘空空如也,我们忍不住摇头叹息。当着村干部的面,由县政务中心主任改任县文联职务的书法家蒋主席面授机宜,献出了擦亮湾头名片的金点子。他寄予厚望的一席话,说得村里的一把手点头称是,思路大开。

濂溪先生,众人在仰望,您是一株生命力超强的千古王莲。我们相信,也请您放心,要不了多久,您的曾祖父生活过的村庄会焕然一新,周氏宗祠会被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宗祠前的池塘也会王者归来,变成一个爱莲湖,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美风光。

张映华,湖南宁远人,中学高级教师。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监事。有100余件诗歌、散文作品在报刊和网络上发表。出版舜文化普及故事读本《九嶷来了舜帝爷》。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张映华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54/75/144094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