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陈善君:细针密线缀赤诚,文到深处意精纯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善君 编辑:施文 2025-04-29 13:24:45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水面上的柳枝夏天柳叶河边垂柳摄影图配图_摄影图编号221406_副本.jpg

细针密线缀赤诚,文到深处意精纯

——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评

文/陈善君

姚茂椿先生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然而其诗文创作水平和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迄今为止,出版两本诗集、两本散文集。他的散文创作除了一般地写生活、写身边、写感受、写思考之外,也写历史、写想象、写非遗、写发展,特别地生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写作风格,显得特别真诚、精到,这与他的个性、经历有关,也与他的文字表达习惯和文章审美旨趣有关。

赤诚其文、精纯其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姚茂椿先生正是以赤子之心为文。“敞亮”是他散文创作的心态与姿态。尽管“世事繁杂”,何妨“喜欢敞亮”。他在《后记》中说:“有许多理由相信,在世事繁杂的现实中,好多人会与我一样,喜欢敞亮。”喜欢敞亮的“人”、喜欢敞亮的“文”、喜欢敞亮的“世界”,“敞亮”是他追求为人与作文的理想境界。“敞亮”是他散文文本的底色与风格。评论家谭伟平先生指出:“在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意识,显示出照耀生命前行的亮度来。这些景物人物,无不唤起读者深深的感情共鸣,从而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不断增强照耀生命前行的亮度。”敞开情怀、敞开来写,梁瑞郴先生评价他的散文刚健、清新、明朗,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敞亮”的人,写出了“敞亮”的文。“敞亮”也是他散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读《和吟声声》,都会被作者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意识”所感动和激荡。由此可见,《和吟声声》如此“敞亮”,如此赤诚。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作的基本要求和美学特征。《和吟声声》在“神不散”这方面做到了“罕见”的地步。《梦过的地方》里较高的和微胖的两个导游都姓“和”,是“和谐”的“和”,这是字面之义。“和”是一种“美”,是香格里拉的“美”,这是字下之义。“和”是一种“梦”,理想和现实的“梦”,这是字外之义,关于香格里拉的“美”梦和感觉它现实的“美”,其实就是“和”——和谐宁静,而两个导游恰巧也姓“和”。读完全文突然明白,《梦过的地方》这一篇无一处不在写“和”,无一段不在写“和”,无一字不在写“和”,主题非常集中和鲜明,可以说达到近乎“精纯”的程度,而这正是这本散文集《和吟声声》最具艺术表现力的地方。

细针密线、精益求精

散文的写法和风格最为多样,无既定创作之法,也无统一评判标准。《和吟声声》的妙处就在“精妙”。

首先是精细的观察体会。《梦过的地方》有这么一处描写:“我们围观松鼠,说着话,惊动了小树上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缓慢地翩翩飞走。”松鼠比较蝴蝶是大目标,并且是聚焦的对象,而作者这时候,却能发现附近一棵小树上的一只黄蝴蝶翩翩飞走了,显见观察力非常细致。而写作者在香格里拉机场降落的感觉体会尤其细腻。全身绷紧的肌肉、压抑的心脏、情绪上的重负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其次是精准的分析提炼。《梦过的地方》对于香格里拉的“梦”其实就是“和”的逐步分析提炼,可谓环环紧扣、步步推进、抑扬转换、正反合题。首先说有过梦,再说不是那个梦,结果是那又不是那个梦。“和”不是那个梦,“和”是那个梦,“和”不是又是那个梦,从而层层剥析,使得主题逐渐清晰,终得以确定无疑而释怀。

第三是精到的语言表述。《梦过的地方》有句话是这样写的:“它勾起的不是虚幻的诗意,也不是需要用霓虹的色调烘托的抒情,而是一方水土在和谐岁月里的一些宁静,是自带光芒的心灵在沐浴梦想时发出的一些宁静。”不是虚幻诗意、不是霓虹色调、不是烘托抒情,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些宁静、自带光芒、沐浴梦想。如此表达“梦过的梦”“现实的梦”“永恒的梦”,作者的语言真可谓细针密线、反复缝合、穷尽细腻到难以复加。

从这个创作表达的过程看,作者是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地在写作的。由此观之,这些散文的创作主体心是细的、情是真的、人是诚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本《和吟声声》散文集文字是精准的、主题是精纯的、表达是精炼的。然而,辩证地看,这却对于文学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构成张力,文学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形成了限制性,不利于文学想象力和诗性表述力的作用发挥,或许姚茂椿先生的散文创作成在“文如其人”,失也在“文如其人”。因为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曾引梁简文帝就有言:“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期待姚茂椿先生的散文创作在保持原有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能够“放荡”起来,不妨放开来写,以诗入文,诗文兼济,如此可臻一种新的散文创作境界。

微信图片_20241230151344.jpg

陈善君,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文艺学博士,文学编辑。1994年6月参加工作。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当代文坛》《湖湘论坛》《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等各级权威报刊发表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章近50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善君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8/63/149164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