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垄:山的经卷(组诗)
◎茶垄:山的经卷
茶园清晨的指纹
沿着佛耳山的山脉铅印
每一垄梯田,山的风火轮
转经筒般镌刻着茶树的风雨经卷
茶垄是时间的等高线,缠绕山腰
像母亲围裙上的褶皱,藏着灶神的口诀
露珠在铁观音的叶脉上,修筑微型的运河
倒影着采茶人和村庄的模样
晒青场,另一座的佛耳山
掂量阳光的重量和云朵
茶叶蜷缩成滚烫的名词,露出深藏的脉络
黄昏收割最后一片茶青时
山雀也衔走,一代制茶人鬓角的雪
日子在茶香里重复发酵沉醉
月光下煮水论茶,沸腾或沉浸
都在与山水对视
呷一杯“水姑娘”,就是与佛耳山的春秋
他乡遇故知
◎山石
一堆石头种植无数密码
它们采集沉默,像沉寂的异乡人,寡言少语
即使打出漂亮的水漂,或踏上一脚
石头摁住了脆弱的借口
奇崛的纹路构建时间的渡口
以海浪的方式在奔跑
重叠的阳光,风雨的锤炼,诵读的经文
一切都是最好的修行,装下雪花的柔软
或许有一天
石头会像石头一样
砌成墙,雕了花,化身壁炉,浪迹天涯
但有的会被度成了佛
度人们心里虚设的石头
◎垂钓
一条瘦小的路
向着云霞方向延伸
像鱼线长长,垂钓
故乡是最香的鱼饵
乡愁配方:明月,炊烟,榕树
和父母的挂念
哪个游子能经得起诱惑
更多的是愿者上钩
从故乡走出的孩子
也常用小路垂钓家乡的背影
◎鸟窝
不知从何时
石榴树上支起了一个鸟窝
像冬天开出一朵花
太阳,星星,月亮
喜欢用它练习投篮
反复投进,再捡起
像脚步进进出出家门
晨时,儿子常逗趣
“妈妈的头发像鸟窝”
他叽叽喳喳的声音
比窗外鸟儿明亮
◎坐进一枚普通石头里
坐在山坡上,一个人
想给头顶的云取个名字
可以好听的乳名,带点稚气
那样,我可以像朋友喊你名字
看山前一棵树,一朵花,一个山头
他们都是一座清净的庙宇
目光即美学与思想
一声长长短短的鸟鸣
拉出了山野的深邃、辽阔与宁静
多久没像这样
一个人,坐在山坡上
只想坐进一枚普通的石头里
静静叙述,从日出到日落
◎一个提着星光赶路的人
一个提着星光赶路的人
像蜗牛背着一座大山
山里有远方的挂念,和一盏为他点亮的灯
他试图将道路推进黎明的边缘
捕捉星空的深远辽阔
顾不上赞赏月亮的人
更喜欢停留在一扇窗给予的白昼
让抽空的影子,沉浸在山野的呼唤
去追随一只流浪的蝴蝶
仿若在沮丧时
捧着家人的一句问候
不敢掉落一滴眼泪
◎老屋
老屋还在,门窗走了样
桑葚一只只驼背
檐角老去的燕巢,多了青丝
一只云雀立于瓦楞,眺望
倚墙的柴禾
回忆灶台上的家常菜
雨停了,老屋却止不住
嘀嗒嘀嗒地咳嗽
憔悴的声音,像模糊的庄稼地
陈年往事,再也不能返青
◎练习宁静
花朵不经意开了
和你的微笑那么接近
你的微笑那么静,代替一种治愈
停下来,把杂乱隔离在昨日
坐在禅意和真我
用色彩和花朵,练习宁静
风的方向,就是云的归途
山的脊梁,决定水的流向
鸟的鸣叫,传进谁的孤独
坐在下沉的宁静里
不曾有,一片落叶、一滴水、一朵花
被遗忘
◎透亮的词句撕开一个个口子
灯在夜里写诗
透亮的词句撕开一个又一个口子
一束束恣意的稻穗
装下希望,捡起孤独
夜的路很长,灯一段一段遴选
有时诗眼是孩子思念妈妈的声音
比一棵构树,一座灯塔,一束雨声
还要孤独
流浪的飞蛾,收集灯的每一首诗
一到夜里就会大声地朗读
每次都将温暖、心愿、孤独读得特别重
有时还不忘,分享给萤火虫
◎说蛇
多少人的身体里,游走一条冷血的蛇
匍匐于世间,临摹山河、峡谷的傲骨
有时没有预设的苦难,把它褪成闪电
会恐惧,落荒而逃,不曾落泪
逆锋入笔,笔走龙蛇,与生俱来的基因
未破碎的信念与牵挂,生命的七寸
当缠上了最高的树梢,向太阳借龙袍
咬牙褪下皮囊,重生涅槃
或许城外的山河,也在模仿着它
赶在日落前,慢慢游进时光的新草丛
郑锦祥,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对木诗社成员。诗歌、评论、散文作品曾发表于《福建文学》《泉州文学》《浙江诗人》《诗探索》《学生周报》《北极星文学》《海丝文评》《每日好诗》《诗天子诗刊》《诗群》《撇诗刊》等。荣获2024年首届“杜甫杯”诗歌征文二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郑锦祥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