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赵树勤:南方日常生活的审美重建

来源:红网 作者:赵树勤 编辑:施文 2024-12-16 16:27:0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1202163420.jpg

s5836723.jpg

南方日常生活的审美重建

——论贺友直对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

文/赵树勤

新中国成立以后,连环画作为美术出版的主力军之一,为大众提供了观看和想象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独特视角。这一大众化艺术借由文学改编的方式促进了自身发展,更为高效地参与到社会主义视觉文化的生产当中。整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连环画创作普遍从北方解放区的连环画实践中汲取艺术经验,配合现实政治需求的表达使之容易落入程式化的窠臼,而贺友直对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则以对南方地域资源和日常生活内容的深刻“发现”,昭示出社会主义视觉文化的发展潜能。

在“十七年”的时代语境中,周立波、贺友直的创作基于共通的情感结构和时代理想,力图为受众提供一种理解新的社会政治现实及想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方式。小说《山乡巨变》反映出周立波对南方地域与全国性政治实践的现实关系之独特理解,“实际上发现和建构了一种展现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南方审美话语形态”。贺友直绘制连环画《山乡巨变》时亦将南方的地域性资源作为艺术飞跃的现实支点,积极探求符合南方乡土审美气质的绘画语言,其对南方日常生活的关切最终落实到对南方日常审美话语的重建层面,有力地反拨了红色经典小说连环画改编的同质化趋向。

一、对话基础:审美情趣上的同气相求

小说《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四十周年的重点创作计划之一,该连环画脚本由董子畏负责,贺友直承担图画的绘制工作。1958年底,贺友直正式接手该任务,在创作期间两下湖南体验生活,三易其稿,直至1961年创作出《山乡巨变》(第一册)的第四稿才受到社内高度肯定。这一册连环画最先于1961年6月以16开和32开的线装宣纸本出版发行,同年7月发行该册60开的平装本。之后,《山乡巨变》第二、三册分别于1961年10月和1962年6月先出版发行精装本,再分别于1961年11月和1962年9月发行平装本。由于董子畏于1962年不幸因病离世,《山乡巨变》第四册的脚本改编由新吾(李槐之)负责,图像绘制任务仍由贺友直承担,1965年3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以60开平装本出版发行该册连环画。

在对《山乡巨变》进行连环画改编时,贺友直着力从小说原著中发掘出自己与周立波在思想情感、艺术趣味上的投合之处,由此进入连环画创作的新天地。整体而言,贺友直的艺术趣味根植于一种平民化的主体定位,与其底层体验、生活感觉密切相关。他童年在浙江宁波乡下的姑妈家长大,旧式大床所绘的戏文人物、雕镂的花鸟鱼虫,关帝庙戏台额枋上画出的三国故事等民间美术作品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构成其最初的艺术体验与认知基础。幼年感受到的农村风俗、乡情野趣、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及行为习惯,使之对农民的相处方式、思维特点十分熟悉。小学毕业之后,因时局动荡、家道中落,现实生活境况让他不得不到社会上摸爬滚打。从上海五金厂、印刷厂的学徒,到乡下小学教师,再到上海学习商标设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进入连环画工作队伍。贺友直在浙江农村和上海市井的生活体验,让他对底层民众有着天然的同情和理解,他尤其倾向于以极富人情味的笔触勾勒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图景,进而展现出社会底层的众生相。在他看来,小说《山乡巨变》中所描绘的正是他熟悉的南方农村生活和底层人物,“表现那些人物身上的老的旧的东西,以及从旧到新的变化过程,我很感兴趣。”贺友直还提出,自己的性格“很不严肃”,爱“开玩笑”“讲俏皮话”,往往喜欢注意生活中“幽默的、愉快的、有情趣的”那一部分。而在周立波的小说中,清溪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穿插着许多有情有致的日常生活“闲笔”,幽默的人物与有趣的生活细节淡化了政治运动的严肃气氛,原著清新细腻、风趣幽默的基调也让贺友直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正因为此,贺友直认同周立波对“政治”“思想”的独特理解,即在一种“改造自我”的努力中将“无产阶级思想”视为外在且确定的内容。他不认为“政治”是作家可以介入并展开的“元叙事”,而自己不过是传达某种确定的“论述”、将工农群众转化为真正的政治主体之“中介”。对贺友直而言,成功的作品必定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而其根本上是为了“表现生活”。在他眼中,绘画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行为,所表现的是平常但有其丰富面向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作为日常生活写照的连环画又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欣赏。这种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若能摆脱革命政治话语的桎梏,无疑是极为理想的使艺术与生活相互贯通的一种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贺友直对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实质上是将湖南益阳农村与浙江宁波农村的日常生活体验贯通,从整体上感知一种南方审美气质,这与其说是一种理解的偏差、经验的错位,毋宁说是改编者尝试贴近生活世界以重塑主体意识、实现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注释:

①刘起林:《周立波小说与十七年文学的南方审美话语建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②贺友直:《我的创作道路》,摘自刘千汇编:《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③贺友直:《关于连环画创作问题的两次报告》,摘自贺友直编著:《杂碎集:贺友直的另一条艺术轨迹(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④贺桂梅:《政治·生活·形式:周立波与<山乡巨变>》,《文艺争鸣》2017年第2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经典文学的连环画改编研究”(21BZW032)

(本文节选自第六届(2024年度)湖南文艺评论推优活动文章类优秀作品《南方日常生活的审美重建——论贺友直对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原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赵树勤照片-捷克CK小镇_副本.jpg

赵树勤,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教学名师,全国“明德教师奖”获得者,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女性文化”课程主持人,湖南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女性文学与文化思潮研究、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红色经典文学的图像叙事研究等领域多有创获。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共17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成果多次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赵树勤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56/50/145449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