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吴文丽: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中的文化绮梦

来源:红网 作者:吴文丽 编辑:唐雨欣 2025-01-21 21:47:39
时刻新闻
—分享—

阿哥接到花腰带_副本.jpg

图片由作者提供。

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中的文化绮梦

文|吴文丽

苗族是将歌舞融入血脉的民族,其歌舞在劳作、祭祀、求偶、庆典等活动中熠熠生辉,是湘西苗族人民生活的灵魂所在。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以非遗为题材,以二十四节气为丝线,编织出一幅苗族生活的斑斓画卷,凸显非遗与舞蹈的精妙融合,更彰显了苗族坚韧不拔、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

此剧由国家一级导演李世博执导,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与湖南省民族歌舞团有限公司携手出品,斩获“田汉特别奖”。

节气为弦,奏响苗族时光旋律

二十四节气源自上古农耕文明,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时舞》依节气为序,分为“冬至·藏”“立春·启”“惊蛰·生”“立夏·长”“大暑·褪”“赶秋·实”六大篇章,围绕情节结构、虚实结构、舞台空间结构等交织推进。剧目以苗族人民各时段生产生活为主线,人物情感起伏推动故事迈向高潮。

从冬至的寒峭中孕育希望,到惊蛰的万物生机涌动,再到大暑的喜丧仪式,是苗族人民对生命轮回、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灯光起,巨大的圆顶如浩瀚苍穹笼罩舞台,凝重的色调与宏大的规模,投射出历史的深沉厚重感。火塘边老巴代的古老话,诉说着苗族祖先与天地日月、四季更迭的传奇过往,年幼的代苟尼懵懂探寻民族的记忆,苗族独特的时空观、宇宙观在其间传承不息。

“惊蛰·生”篇章中,四位“非遗传承大叔”席地而坐,手中的苗族水藤声若潺潺溪流,矶子石头敲击出蛤蟆的喧闹,模拟的布谷鸟声此起彼伏,竹唢呐、招魂筒、牛角琴音质古朴悠远,原生态平腔苗歌浅唱着传奇故事。代苟尼与“蛤蟆”在荷叶间嬉戏玩闹,舞台幻化为荷塘盛景,诙谐幽默、欢快愉悦。老巴代对代苟尼的传承期许、牛与太阳的神秘传说等共同演绎惊蛰时节的蓬勃生机。后来,老巴代在抢收劳作中疲惫倒下,在秋公秋婆的怀抱里安然回归大地。代苟尼毅然踏上祖灵山,登顶吹响牛角,将成长为如牛般强壮的勇士。

本剧细节刻画入微,剧情连贯、前后呼应、形成闭环。前面章节求偶落单的阿哥,在后面章节喜获佳人。篇章衔接也是巧思天成,如“冬至·藏”篇章中的八人秋预示万物起始;“立春·启”篇章尾声舞者从地面迈向鼓端,象征苗族人民在历史中探索前行;“惊蛰·生”篇章落幕,月亮姑娘走上梯田,为“立夏·长”篇章接龙祈愿五谷丰登埋下伏笔。丝丝入扣的细节铺陈,道尽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

非遗为墨,晕染苗族文化画卷

舞剧《二十四时舞》汇聚了1项世界级、12项国家级、20余项省州市县苗族非遗,堪称苗族非遗的艺术宝殿。二十四节气、傩舞、苗歌、苗鼓、苗舞、苗服、八人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剧中鲜活呈现。

苗鼓激昂,在苗族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剧中苗鼓形制变化精妙,开篇双面鼓沉稳起势,尾声化为气势磅礴的四面鼓,与结尾秋收欢庆的热烈场景遥相呼应。“立春·启”篇章以近20分钟的鼓舞启幕,舞者身兼节奏掌控与舞蹈演绎双重使命,起鼓、揉鼓、拍鼓等技法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生动再现苗族先民的坚毅身影。

精美绝伦的银饰与服饰,鲜明地标识着苗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剧中苗服随岁月变迁而演变,早期质朴简约,而后逐渐精美华丽。月亮姑娘舞蹈片段,舞者身着蓝色苗服,精致花纹绣于衣间,银饰装点光彩夺目,展现出苗族女性的文雅端庄。秋公秋婆头戴面具、脚踩板凳的傩舞装扮,尽显高大神秘的长者风范。

33项苗族非遗在舞剧中交相辉映,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无穷智慧与精神寄托,使古老的文化在舞台上焕发崭新活力与独特魅力。

舞蹈为笔,勾勒苗族风情长卷

苗族的宗教信仰与巫傩文化在原始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舞蹈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湘西多山地,苗族人民长期穿梭于山间、梯田,形成了独特的“颠簸”动律,此动律在剧中贯穿始终,每逢律动,身上银饰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原生态苗舞以群舞为主且队形编排别出心裁。剧中的接龙舞、打谷舞、盛装舞等片段均以群舞形式体现,阿哥们整齐站成一排,阿妹们坐在阿哥手臂上悠然荡起秋千,活泼自然、妙趣横生。苗族舞蹈带有浓厚的农业文化色彩,“惊蛰·生”篇章中,头戴牛角的阿哥手持绿色绸带,阿妹端着簸箕,为秋日的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

细腻的情感表达是民族民间舞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所在。“惊蛰·生”篇章中,舞者们通过含蓄的身体触碰与深情的眼神交汇,展现出青年人内心深处的悸动与纯真爱情,与“立春·启”篇章中苗族人民奔放、热烈的情感表达相互映衬。

接龙舞是整部舞剧的华彩高潮,舞蹈编导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将民族舞的叙事性与现代舞的新潮创作思想有机融合,在高亢的古歌中,编导大幅度的舞台调度,“龙神”舞者配合其他舞者挥洒稻谷的壮观画面以及神圣的祈求情节,表达出苗族人民对五谷丰登的热切渴望。剧中苗族的传统农具、乐器化身为富有生命力的舞蹈道具,与舞者的肢体语言完美融合,使舞蹈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元、生动立体。

精神为魂,铸就民族文化脊梁

剧目通过刻画老巴代与代苟尼祖孙俩的故事,深刻诠释了非遗传承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老巴代作为苗族文化传承的坚守者,将象征传承的牛角号托付给代苟尼,代苟尼则从顽皮小男孩成长为肩负民族文化传播重任的使者。祖灵山艰难的攀登过程,象征着文化传承道路上的艰辛与坎坷,在山顶吹响牛角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标志。剧目中族人的团结友爱也令观众动容,体现了苗族人民团结一心、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将抽象的时间形态转化为具象的歌舞表现,以现代视角重释传统,让古老悠远的苗族文化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炫放生命之彩。

近年来,同类型的非遗舞剧佳作如潮,《天蝉地傩》《咏春》《醒·狮》等皆以舞蹈为媒介,使非遗生机勃发,增进对各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平凡的点滴中,我们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将非遗融入衣食住行,肩负起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

来源:红网

作者:吴文丽

编辑:唐雨欣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5/65/146467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