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地
文/刘鸿伏
宋画如小令
平生最喜欢看宋人画的山水,总觉得看宋画如读小令,很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宋人中,米芾与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呈现着一派烟雨蒙蒙的景象,见“米家山水”如见江南景物,有一种空灵温润之感,似可闻烟雨中隐约传来的鹧鸪声、落花声、流水声以及垄上耕种的吆喝声。“米家山水”具有浓重的雨意与诗意,崇尚的是天真浑融之境界,有文人情趣,让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中的绝妙好词。米氏父子之外,还有一个李成,这个人很喜欢画寒林荒旷之境,落笔萧疏,画心孤寞,善用淡墨,山水树木呈现一派清寒虚旷的意绪,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他的这种画风,深深影响了“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倪云林的画,山则荒旷,水则寒瘦,林则疏落,石则苍古,赏倪云林的画,胸间仿佛栖满寒蝉。李成开山水画的荒寒之境,以山水写心意,最接近宋词的境界,也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态与审美。
宋人的小幅花鸟如小令,诸如一些无款的枇杷小鸟或是荷、桃花等,不仅极尽视觉之美,更体现着宋人在辞章布局上的精心。一幅画就是一首词,这是远比他们的前人高明也远比他们的后人抒情的地方。我曾反复赏玩过马远与夏圭这两个文人画家存世极罕的真品及图录,觉得前人称马远为“马一角”、称夏圭为“夏半边”,真是妙不可言。马远的一幅《梅石溪凫图》,画面上梅枝斜出石岸,烟水中有数只凫雁浮动,类似今天摄影家的镜头,把山水最具有诗意的一角移来纸上,别出心裁,构思新巧,完全是写词的手法。“马一角”的特点,绘画史上评语说得好:“峭峰其上,而不见顶;绝壁直下,而不见脚;近山参天,远山则低;孤舟泛月,一人独坐。”其作品体现的是一种美丽、幽远、宁静的氛围与心境,画技则妙到毫巅,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范宽等人的大辟山水、雄奇造化。“夏半边”也高明得很,凡画山水,落笔苍古淋漓,剪裁山水如剪裁衣服,布局既妙,设计又巧,信手画来,浑厚苍润,景为僻静奇异之景,境为出尘清幽之境,文字难抒其情,难描其态。故宫博物院所藏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取雪中山景之半,画出一种野逸之美,画出一种天地人亲密无间的意境,看似剩水残山,但却设色淡雅,用笔含蓄曲折,远近疏密浑然天成,尤其雪、水、山、树、草房,画得神韵悠然,王维之笔亦不能至此境界。
宋人中还有一个马和之,他干脆以《诗经》中自己最喜欢的诗作画,这是他的创造。诗意图最能体现文人画的精神境界,马和之是创始者,也是最成功者。宋人之画本来就倾向于诗画交融的审美情趣,而马和之独辟蹊径,不同于“马一角”与“夏半边”,也不同于李成,他用画来表现《诗经》中的意境与悠远的诗情,他画《唐风·蟋蟀》,也画《唐风·葛生》,同时也画《周颂》……马和之是宋代画家中的一个“异类”,他让后代的许多文人画家追随着他的背影,画出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诗意图,并且流传千古。
米氏父子、李成、夏圭、马远、马和之以及一些有名和佚名的宋人画家,他们的画是植根、生发于宋词的境界与意绪的。读宋人的词或看宋人的画,你永远也忘不了那种刻骨铭心的人生智慧与对于诗意的迷恋,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创造。
雨意可画
雨景可赏可听,而雨意可画。
论春雨则一川芳草梅子黄时雨,凄迷中现出落花虹影。春雨一到,满世界疯长出诗情、泼洒出画境,大地都做了巨幅的宣纸,一片空蒙,也一片迷离。有酒香有花香有青草的香味,有鸟声有雨声有醺然的耳语与丝管之声。春雨是催发灵感的酒,淅沥中百感萌生。
秋风秋雨愁煞人,论秋雨则离不开一个“愁”字。别离是愁,忆往也愁,孤独失意是愁,漂泊无依是愁。潇潇秋雨,清清寒寒,让人生出许多愁绪,似乎好没来由。寒夜听雨打芭蕉,雨打梧叶,雨落残荷,雨敲篷船,对景生情,情如秋雨,丝丝难断难消。文人如此,淑女如此,官场人如此,商旅亦如此。如此这般,天地一笼统,秋雨不可听,听则令肠断;秋雨不可赏,赏则生闲愁。
雨中景物,忽然比平日多了一种迷蒙,船在水上缥缈,楼在雨中笼上烟霭,树在雨中婆娑,远山近水,似真如幻,空蒙中现出画意。雨景有近景远景、动景静景、愁景怨景、乐景妙景。描雨中之景易,绘雨中之意难。
宋代董北苑、僧巨然均曾绘风雨图,前者写春雨中景,后者写夏雨欲来景。论其气势,巨然浑阔。王可训甚喜画雨景,传世本有《潇湘夜雨图》,楚山湘水、烟雨孤舟,笔墨浓重,境亦疏阔,透出一派清冷阒寂。潇湘夜雨,历代画家多有根据个人的想象将其表现在宣纸上或绢片上的,画中若读不出思想与情感,山水楼亭,必失了灵动气韵与生气。
元代倪云林有一幅《惠泉听雨图》,画中水石亭阁都具朦胧之美,人物则透出肃穆的神情,不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且能让人读出一种与画中人相同的落寞与闲愁。倪云林最善画水画石头,石则苍古寒瘦,水则朦胧百变。《惠泉听雨图》能写出心中雨意,也算此中妙手了。明代戴进一幅《风雨归舟图》,以三分之二画面画山峦树石,并以枯墨大笔斜扫画面,一种大风雨的气势与劲烈呼之欲出。大雨滂沱如泼,山谷间暴起一片晃眼的浓浓雨雾,树木摇撼,山鸣谷应,声势夺人。而画之下部突出一叶孤舟,艄公着蓑衣,长篙斜握手中,似乎站立不稳。近有一桥横水上,桥中间有人用力斜撑着雨伞,正处进退两难之际。这幅《风雨归舟》图,应该说是极写意极入神的。观画之人一见它,便立刻如身临其境,似闻风雨咆哮之声,令人心震神惊。观古人画雨的画,戴进此幅,无疑算得神品。它除了带给我们似曾相识的自然景观之外,更带给我们一种少有的紧张亢奋的心情。
(节选自2024年第6期《芙蓉》刘鸿伏的散文《咫尺天地》)
刘鸿伏,作家,文化学者,收藏鉴赏家,书画家。原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第九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获得者。出版长篇小说《南荒记》、散文集《绝妙人生》《雅奏》《父老乡亲哪里去了》、文物文化专著《遥远的绝响》等36部。《父亲》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教材及高考模拟试题。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瑞典文在国外出版。
来源:《芙蓉》
作者:刘鸿伏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