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岩寻幽
文/李慧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古语,在祁东步云桥的金龙岩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仲秋时节,我陪同唐君、付君等人驾车行走在祁东步云桥一条山间的小道上。中午正是全天天气最热的时候,马路上的热浪在蒸腾,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晕染的水墨丹青。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树上传来一阵阵的蝉鸣,让人更感觉到天气的炎热。要不是想看看时隔60多年的金龙岩,真想就近找一个树荫处,凉快凉快算啦。
不知转过多少个蜿蜒的山坳,突然一块石壁赫然出现在眼前。石壁犹如刀砍斧削般,将半座石山劈开,而且十分的光滑平整,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挂在山涧,赭红色的水印从石缝中流出,混合黑色的苔痕,晕成一幅巨大的山水画,镶嵌在苍翠的石山中。与下面的金龙岩水库碧绿的水面相互映照。群山的倩影倒映在如镜的水面,微风拂过,犹如吹皱瑶池碧水,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又似一缕缕的轻雾缓缓地飘向远山,消失在远方的山脚。碧绿的水面显影在半山的石壁上,赭色的含铁水浸印痕,有的似蛟龙在石壁蜿蜒,有的又似凤凰在山间起舞。站在石壁前,不得不赞叹上苍巧夺天工的设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人们天马行空的妙思。
面对石壁的左侧,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口,高约7-8米,形似巨龙张口,在倒吸山下的一池碧水,气势磅礴。
陪同的程君介绍:“这就是金龙岩。”
岩壁上爬满了青藤,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龙须轻拂。洞口建了一道拦水坝,有四分之一的洞口浸在水中。只有洞的左侧,一股清泉潺潺流出,水声叮咚,宛如天籁。泉水晶莹剔透,当小水流遇到石头阻碍时,就会溅起一个个的水花,珠蹦玉跳,在阳光下泛着粒粒波光,一路欢快地流向山下的水库。
金龙岩,我还是幼童时,清明节随祖父去扫墓,曾到过岩洞口。那时没有现在这麽多人工建筑,洞口没有拦水坝,也没有管理办公房,更没有自来水厂。岩洞里的水直接涌出,瀑布如练的挂在山间,跌落到山下的水潭。水潭里有很多的鱼,清明时下雨发水打雷时,潭前的小溪里就有黝黑的鲶鱼首尾相连地游出来,黑黝黝的一条溪都是。老人讲,那是作孽的金龙要出游,虾兵鱼将开道。人们自然不会去伤害它,只会驻足观看,也很少有人去捕捉用来下酒。
当地有一种传说,如果有谁看到金丝鲤鱼游出,那潭下的村子里一定会有人考中秀才或状元中举什么的。我读大学时仔细查找了中国《历代状元名录》,好像没有一个状元出自金龙岩一带。这也说明,金龙岩几百年来是没有独占鳌头、鱼跳龙门的金丝鲤鱼出现的,只是人们一种向往美好的愿望而已。
走进洞内,顿觉清凉扑面,与洞外形成明显的温度反差,凉丝丝的冷风吹得周身凉爽。据传金龙岩溶洞深数十公里,能直达邵阳宝庆府。一般人能走路通达的距离,也只有1000米左右。现在由于修了拦水坝,也只能就近在洞口附近看看了。
洞内有各种类型的地质景观,天然形成的石笋、石柱、石帘等形态各异,造型奇特。有的俏熊似鹿;有的如仙如佛;有的如莲花倒悬;有的似玉柱擎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宛如一座地下宫殿,极具观赏价值,让人展开丰富的想象。
洞顶垂下无数钟乳石,在手机灯光的映照下,最引人注目的是洞中一根巨大石笋。过去的人们举着火把进去,在火光的映照下,石笋通体泛出金黄,宛如金龙盘踞,想必这就是“金龙岩”得名的由来。随行的程君介绍说:“如果是在秋分这天阳光斜射入金龙岩,阳光照在石柱上,龙鳞状的石纹就会泛起琥珀光泽,哪些垂落的钟乳石恰似扬起的龙须。那穹顶的天然孔洞,渗出的泉滴滴落入水中,叮咚声在洞内回响,恍若游龙低吟。”
洞内道路曲折幽深,狭窄处仅容几人通过,开阔的地方也就一间小房子大小。在一处较为开阔的洞厅,我似乎发现岩壁上有墨书印记。靠近用手机细细查看,模糊不辨字形。
程君拿着手机,脱口吟出:“金龙吐玉泉,仙洞隐云烟。问道寻真处,心随白鹤翩。”
“谁的诗句?”我问。 答曰:“清代诗人留下的七言绝句。”
“怎么可能?”我说。大家齐声说:“手机AI做的。”
一阵笑声在溶洞里回荡。笑归笑,这AI生成的诗句,倒还准确地描绘了一幅洞内仙境般的画面,充满了道家追求自然之理、心灵自由和超脱尘世的愿望,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意境,将金龙岩的灵秀之气展现得恰到好处。
走出溶洞,眼前豁然开朗。岩前右边有一座小山,就像一只巨大的玄武匍匐在金龙湖中饮水。其头,足、颈肩、身背,无不俏形必现。湖中一个个小回水湾又奇似一个个的小乌龟,匍匐在大玄武面前。湖中一道涟漪划过,一个个小乌龟又似在向玄武游动,好一副金龙宫道观就屹立在这只玄武的头上,由全真龙门第二十二代传人依山所建。黛瓦红墙,飞檐翘角,完全按照道家仪轨,依山就势而为。在后山的翠绿树木的映衬和山下薄雾的飘荡中显得格外恢宏壮观,缥缈清幽。伴随道观的钟声,清越悠扬,与山间的鸟鸣相和,令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随着钟声的牵引,我们信步沿着金龙湖去道观的小道上。拐个小湾,我们就看到崖壁下有三间土胚房,这就是过去金龙宫的旧址。传说远古金龙为祸,有道家法师降魔伏龙于此,故名之。也是现在的当家道长修炼闭黑关21天的地方。转过一个小坡,就来到新改建的金龙宫的正大门。只见大门上悬挂一块金色的牌匾,上面楷草书“金龙宫”三个大字。整座宫殿随处可见道家文化的印记。墙壁上绘着太极八卦图,窗户上全是寿字、福字砖雕,廊柱上刻着篆体楹联。
随行的有两位书法大家,看到廊柱上的楹联,一时兴趣盎然,一个字一个字辨识句读起来。由于全是变形的大篆体字,又揉进了道家元素,也只能揣摩加估计。当大家把一副楹联全部弄懂,明白联意后,发出会心的笑声。
最让大家指手画脚,津津乐道的是道观里的那面鼓。大鼓周身朱红大漆,卧于红底金绘龙凤朝阳的鼓架上,架上最中间的位置金漆“金龙宫”三字。鼓面外圈书写“道法自然,福生无量”八个大字;第二圈描绘八卦卦象;第三圈对应汉字卦名;最内圈则绘有红黑阴阳鱼。充分体现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家思想。
一位道长见我们驻足观看,便上前为我们讲解道家文化的精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这与现代提倡的生态文明不谋而合。听着道长的介绍,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座道观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因为其中蕴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至今仍能给人以启迪。
陪同的程君告诉我们:金龙宫,是由全真龙门第二十二代传人倡导道家养生清修的道观。道长是南山隐修人张至顺道长的弟子。
耳闻道长是一个奇人。在以往几十年的寻仙访道、辟谷修炼中,少近人间烟火。他信奉“造福乡梓,亦是道心”的信条。在几十年的寻仙访道过程中,得到酿制松针酒的道家养生秘方。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组还曾做过专题报道。
由于事前没有邀约,无缘见到这位道长。也算是金龙岩之行的一个遗憾吧!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告别金龙岩。回首望去,暮色中的金龙岩更显神秘,道观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与潺潺的泉水声交织成一曲天籁。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地设天造和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城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金龙岩的点点滴滴。那清冽的泉水,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活力;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见证着时间的永恒;那道观中的晨钟暮鼓,传递着智慧的启迪。
我忽然想起道长说过的一句话:“山水有灵,文化有魂。”是啊,金龙岩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携手同心,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传承这份文化瑰宝,让金龙岩的传奇永远延续下去,让我的家乡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原载于“衡阳文明网”)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星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