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满怀敬畏的独特书写
——简评陈晓雷散文集《缺失苹果的高原》
文/贺有德
我与陈晓雷相识在微信“江湖”。踏入微信“江湖”多年,所遇见者可谓多矣,而以文朋诗友居多,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中又以性情中人居多,陈晓雷便是其中之一。相识不久,往来不多,私聊也少,却一见如故。我分明能感觉到陈晓雷的“另类”:话不多,踏实,低调,接地气,能以心换心,且无话不谈。
印象最深的一次,简短私聊时叮嘱或者说告诫我要坚持写,力求出“新”,别人写过语言尽量不用……无疑,这是陈晓雷自己多年创作历程中的感悟和追求,非知心朋友不会如此坦诚。我很感动,也很感谢,从那时起,我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创作信条。
但我知道:这样无疑是很难的。这让我想起了久负盛名的教授陈寅恪的“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可陈寅恪是什么人?“三百年来第一人”,后之来者,高山仰止,望其项背。对写作者来说,如陈晓雷所言出“新”,谈何容易!但陈晓雷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就是坚持这样的独特书写,散文集《缺失苹果的高原》便是独特书写的硕果。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我思我在”多为短章,严格说来属于随笔;第二辑“黑土歌吟”、第三辑“融雪高原”和第四辑“旅途心语”皆为散文(狭义上的),长短不拘,长则汪洋恣睢,短则短小精悍。但无论长枪短炮,除第一辑随笔外,其余三辑皆是对故乡——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草原的独特书写,是“用激情和生命创作”出来的,乡愁浓稠,直击人心深处;掩卷沉思,如吹着大兴安岭或呼伦贝尔的风,别有一番作为……
陈晓雷对乡愁的独特书写,满怀敬畏之心,多角度切入,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
在陈晓雷心底,始终对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一往情深,魂牵梦萦,念兹在兹;离开故乡进城多年,乡情依旧,乡愁弥漫,多少次梦回故乡,与故乡风物深情相拥,沉醉不知归路。从心底流淌到笔下,神秘的大兴安岭,辽阔的呼伦贝尔,在纸上城邦“立”了起来,不仅自己,更引领着读者一起漫游:从甘河、黑土到克鲁伦河、莫和尔图草原、卜留克高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白桦林”“红叶谷”“高原流水”“圣山草原”,那里的动物和植物,那里的人和事,自然风物与人类和谐共生,既如诗如画——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意、画卷,又如梦如幻——山山水水、远远近近、虚虚实实,乡风乡情无不令人动容,也无不牵动满腔乡愁。
与自然之美相辉映的是人性之美。大草原吸天地灵气、采日月精华而成天地之大美,大草原的人,男女老少,亦是如此,与生俱来的古道热肠,直率豪放,善良到骨子里,蓝天白云般清纯透明。陈晓雷在用心用情书写故乡自然之美的同时,同样甚至更为用心用情书写故乡的人。《白桦谣》里的老两口,从猎人枪口下救下了怀孕的母狼,为母狼接生,喂母狼和狼崽米汤;“我”和七岁的乌娜喂小花鹿米汤,乌娜“把小花鹿放到桦林里了,它去见妈妈和爸爸了”……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外祖母和高原酱香》里,不厌其烦地细致地描述外祖母制作大酱和盘酱的道道工序,外祖母勤劳善良、不畏艰苦、坚韧不屈、乐观开朗的北方女性形象,与同是呼伦贝尔作家艾平的《萨丽娃姐姐的春天》里的老祖母形象如出一辙,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尽显人性之美,让人肃然起敬。
故乡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又以独特的技巧来倾情书写。对自然满怀敬畏,对文学亦然,这在当下,实属难得。
无论长篇还是短章,从标题到结构到语言,陈晓雷无不用心用情用功,精雕细琢,颇见匠心,在字里行间漫游,读者自能分明感受得到。
题好一半文。在《缺失苹果的高原》里,标题极有特色,见真情,见深情,见良苦用心:《甘河小传》《珍藏草原》《生命的河流》《沉静的莫和尔图草原》《瑞雪敲门》《缺失苹果的高原》《喀什留言》……不一而足,虚虚实实,悬念顿生,很是吸睛,无不令人欲一读为快。
在结构上,陈晓雷似乎漫不经心,实则不然,不拘一格,别具匠心。长文短章,皆极其用心。长文或者分小节,或用小标题,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每一小节或小标题各自独立,又合而为一,浑然天成。《黑土老屋》四小节,《生命的河流》三小节,《女老师的婚事》《柞枝篱笆邻家》等多篇皆是如此;《甘河小传》六小标题,《秋日符市组曲》四小标题……散文如此,随笔亦然:《行舟书海,叩思人生》分六小节,《玛拉沁夫的长影情结》五小节,《站在巨人的肩上》十一小节,《生活与文学的随想》三个小标题……如此,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一格,如行走在树木参差错落的森林,遇见一种别样的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也是作家风格的标签。陈晓雷的文学语言有其独特性,不刻意追求语言的精致完美,而是与大兴安岭或呼伦贝尔相应和的朴实自然,情真意切,而接地气,但又不乏诗情画意。比如《缺失苹果的高原》,篇幅虽然不长,时间跨度却长达数十年,特殊的时代背景,对淳朴而纯洁的爱让人格外动容!全文叙述带着跳跃性,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语言不是“老练”风格的,甚至带着几分青涩,又不缺乏诗意,还有小说化的味道,以致有人称之为“忧郁的散文体抒情小说”,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陈晓雷满腔热情,满怀敬畏,坚持独特书写至今,在散文创作领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然而,因为追求独特书写之不易,而散文又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易学而难工”,因此,陈晓雷的散文,正如著名作家玛拉沁夫所指出的那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有时“感情过于直露,缺乏弹性和多层次的回味”“文笔不够精练,语言不够轻灵”……但是,追求并坚持自己独特的书写无疑是可贵的,堪称当下散文创作领域的一股清流,在散文同质化严重而独创性不足的当下,实属不易!虽有美中不足,假以时日,必能更上层楼,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贺有德,笔名老树,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首届湖湘教师文学征文大赛获奖者,作品散见各级各类报刊。
来源:红网
作者:贺有德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