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传统民俗、年俗活动竞相绽放,每一处都是文化中国的生动展现,传递着浓厚的年味与文化韵味。即日起,红网文化推出《文化中国行——年俗文化》专栏,聚焦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
侗乡响起闹年锣
文/张珑辉
在侗乡,有一种习俗,宛如古老岁月里的璀璨星辰,承载着民族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祈愿,那便是热闹非凡的打闹年锣。从农历十二月十五至正月十五,侗乡就被欢乐的锣鼓声所萦绕,平日里宁静的村寨瞬间被注入蓬勃的活力,奏响独属于新春的欢乐颂歌,这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闹年锣的历史,能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南方。新晃侗家人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习俗,让它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王渔华曾在诗句中描绘“竹林溪口两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山郎”,寥寥数语,侗家人对锣鼓的热爱便跃然纸上。1979年,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镇大坪村出土的一面明代黄铜质铜鼓,更是为这份热爱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它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也让闹年锣的传承脉络更加清晰。
为什么会选择在春节这个时段打闹年锣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侗家人的心中,此时正值新旧交替,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敲响闹年锣,既是对过去一年丰收的欢庆,也是对未来一年风调雨顺、安康幸福的虔诚祈愿。锣声一响,仿佛所有的美好都被融入其中,带着侗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开启新的一年。那清脆的锣声,是对过去辛勤耕耘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侗乡人民的希望与梦想。
如今,改革开放的浪潮让许多侗乡人走出家乡外出打工。但春节时分,无论多远,他们总会怀揣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纷纷归来。此时,闹年锣就成为了连接彼此情感的温暖桥梁。大家无需事先约定,只要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便会不由自主地拿起自家的家伙儿,从各个角落汇聚而来。男士们是打闹年锣的主力军,不过近年来,女子闹年锣鼓队也崭露头角,为这份热闹增添了别样的柔美与活力。
一般情况下,晚饭后是打闹年锣的黄金时刻。一时间,锣声、鼓声、钹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曲激昂的乐章。锣有锣的打法,鼓有鼓的套路,即使有人拿出鼎罐盖加入其中,那尖锐的“咚包、咚咚包、咚包、咚咚包”声,也能与整体的音韵完美融合,毫无违和感。随着捧场的人越来越多,声音愈发浑厚,各种韵味层出不穷。“龙摆尾”婉转的节奏,一强一弱,仿佛诉说着悠悠的故事;若有七八个鼓同时敲响,那“咚咚咚”的铿锵之声,气势磅礴,连牛栏里的牛都会被这激昂的声音惊得号啕大叫。
正月里,打闹年锣的队伍还会穿梭于各个村寨,为每一户人家送去吉祥与祝福。当锣鼓声在寨子中响起,整个寨子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热情好客的侗乡人会盛情邀请敲锣鼓的人吃宵夜,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期许,让这份情谊在烟火气息中愈发深厚。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聚会,更是一次情感的交融,一次心灵的沟通,让侗乡的年味更加浓郁。
记得去年正月初五,我与同事去慰问因电路起火被烧得一穷二白的四家受灾户。我们驱车30多公里,从斗溪向对面望去,一个叫漫烂的村寨出现在眼前。整个村寨,山川秀美,古树参天,山峦起伏,宛如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该组隶属于林冲大堡村管辖,大堡村在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该村由大堡、斗溪、石马坪三个自然村组成,各村寨依山而居,曾是历史上的“山峒”部落之一。
看望了受灾户,我们受邀到该村的泽书记家。热情好客的泽书记把我们迎进家门,火铺上腊肉的香气便扑鼻而来。泽书记忙着做饭,执意要我们在他家喝两杯,他准备了一火铺丰盛的菜肴,拿出南瓜酒来招待我们。从未喝酒的杨、姚两位女经理也端杯喝酒,搞得两脸绯红。泽书记和我们分享着村里的喜事:2024年,村里招商引资了北京中垦道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新晃分公司到村里的旱粮站种上了200亩黄精正在实施过程中,每年可给村里分红1.6万元,壮大村里集体经济;全村有七八对新人结了婚,粮食也获得了丰收,经济收入都很乐观,杨三烂一家6口人出去打工,一年有近10来万元的收入;村里的无花果、羊肚菌都有可观的收入。为了庆祝村里近年来的丰收景象,大堡村除了石马坪和桐坪组成了15-20人的锣鼓队外,每组都添置有10来个人敲打的锣鼓行头,村民还自发地组织了一支文艺队,增加了村里的娱乐文化生活。
吃完中饭,泽书记组织斗溪村民打闹年锣。我问了几个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担心他们外出打工多年,可能对这闹年锣有些生疏,他们却自信满满地笑着说:“这敲行头的习俗在咱村都沿袭了上百年,大人小孩都会!”果不其然,不一会儿,村民们就敲锣打鼓拢来了,约有10余人。他们敲起的闹年锣非常动听,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春风细雨》情意绵绵,如杨柳清风拂面;《急风暴雨》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喜鹊串梅》热情欢快,满是喜庆激昂。那锣鼓声强弱快慢,张弛有度,动感十足,仿佛在诉说着侗乡人的幸福生活。
闹年锣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侗乡人民精神的寄托。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减少了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让文明之花在侗乡绽放。大堡村的闹年锣,只是侗乡27万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却折射出侗乡人民的和谐友爱,敲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喜悦心情,也敲出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与向往。
在这侗乡的新春里,闹年锣的声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美好的祝愿,将侗乡人民紧紧相连,共同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它是侗乡人民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换来丰收的喜悦表达,是对新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热切期盼。这声声锣鼓,是侗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有力见证。
张珑辉,侗族,爱好写作。怀化市作协委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新晃县文联副秘书长、县作协秘书长、新晃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汉口分会理事。曾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中国乡村杂志》《湖湘文学》《大上海文化》《南国文学》《上海文坛》《文萃报》《天津散文》《贵州文学》《首都文学》《四川文学》《天府散文》《军旅原创文学》《新时代文学》《青年文学》《西部风微刊》《心灵驿站》发表作品1000余篇,多篇作品获奖。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珑辉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